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是一个特殊的冬天,也是我第二次来到江西赣州,上次的记忆犹新,今天又逆流而上的我,这次的旅程,从赣州开始!
赣州的早餐,一碗瘦肉米粉。
动车30分钟,就从赣州到了于都。
来到于都,必须打卡的地方就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坐落在风光迤逦的于都河畔,纪念园分布着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碑广场、长征渡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新长征广场,贯穿其中的红色步行道。
江西省的于都河并不算一条特别秀美或者壮阔的江河,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有着不朽的声名——70多年前,红军万里长征在此渡过了第一条河,人称“于都长征第一渡”。
现在这里建成一个“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从1934年10月8日开始,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从原驻地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和瑞金陆续撤离,转移到于都的段屋、车溪、罗坳和县城,集结休整补充武器弹药、兵员、粮食等,布置转移西进事宜。
于都河(即贡江)是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和中央政府所属机关与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000余人,分别从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孟口、鲤鱼、中埠、三门和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
渡口码头,浮桥,杨成武题写的“长征渡口”石刻。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于都是万里长征出发地!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于都、瑞金和福建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历时12个月。
长征,是一次迫不得已的战略转移,生死存亡飘乎一线之间,最后,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改变了中国历史。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中央红军8.6万人从这里出发,到达陕北吴起镇时还剩不到七千人,这七千人里还有一部分是长征路上扩红参加红军的,长征之路,白骨森森,非有执拗的热血与最坚强之信念,也走不了这样的路。
该碑碑体为双帆造型,寓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
通常说的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是专指红一方面军的行程,而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6万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两万五千里的“里”,不是公里,而是市里,也称华里,1市里为500米。
而在纪念园入口的【主题雕塑】
园区音响一直的背景音乐是“十送红军”。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长征源,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纪念馆门前一侧矗立的长征五号火箭模型。
纪念园东侧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走进纪念馆序厅,便是一面的浮雕墙,展现了中央红军集结于都、渡河出发及长征胜利的情景。还展示了许多关于长征的著名书籍。
二楼陈列以长征前夕中央红军在于都的主要活动以及中央红军长征历程为主线,采用文宇、图表、照片、画、实物模型、视频等展示手法,描述了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凝聚的伟大的长征精神。
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红军,调集所有的民船,架设浮桥、摆渡,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还有的直接参加架桥。红军渡于都河时,于都人民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向红军将士送上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企盼着亲人一路平安,早日归来。
一面草鞋拼成的中国地图,成为背景墙,馆内还展示了红军时期的生活用品等等。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部分红军官兵合影照片。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吃下于都的一碗鱼丸面,继续我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