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每年的俸禄是18000贯,相当于如今多少钱?

钧儒说古代 2024-09-27 03:23:13

在宋朝仁宗的统治时期,有一位名噪一时的官员,他的存在让那些贪污腐败之辈心惊胆战,甚至不敢与之对视,这位官员便是包拯。

包拯,又名包希仁,被民间誉为“包青天”,他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无人不识。

以严于律己、公正无私著称的包拯,是清官的典范。

那么,包拯在担任官职期间,通常能获得多少薪俸?他又将钱财用在了哪些地方呢?

著名的孝子

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传奇清官,以其贤孝著称,深受百姓的赞誉。

他的故事在民间传说和戏曲中广为流传,几乎被赋予了神话般的力量,既能白日断案,又能在夜晚鬼魂审冤,名声传遍四方,家喻户晓。

但在这背后,真实的包拯又是如何的呢?

他的生活是否真的如同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一般?

宋仁宗天圣五年,包拯踏上科举之路,从合肥出发,最终在京城一举高中进士。

朝廷本欲任命他为江西省的县令,然而,包拯因顾虑家中年迈的双亲,请求朝廷给予他一个离家较近的职位,以便能够更好地照顾父母。

令人动容的是,朝廷竟然答应了他的请求。调派其前往安徽和县任职。

尽管和县与包拯的家乡相距不远,但他仍旧不愿意离开父母身边。

即使朝廷已经尽可能地考虑了他的请求,包拯最终还是选择了家庭。

当时年仅二十八岁的包拯,毅然拒绝了朝廷的任命,选择留在家中尽孝,他的决定非但没有受到朝廷的责难,反而赢得了乡里的广泛赞誉。

不幸的是,包拯的父母不久后去世,他为了尽孝,在父母的墓旁搭建了一间小屋,守孝三年,未曾离开一步。

这与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形成了鲜明对比,包拯在父母病榻之前,始终保持着无限的耐心和关爱。

守孝期过后,包拯仍然难以割舍对父母的思念,他常常在墓前徘徊,泪水涟涟。

村里的长辈们对包拯的执着感到忧虑,他们深知这位青年才华横溢,但若他一直无法从悲伤中走出,又怎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因此,村里的长者们和包氏的宗亲纷纷前来劝导包拯,希望他能够放下过去的悲痛,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为官清廉

包拯在步入三十八岁那年,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首次接受了朝廷的委派,担任了安徽天水县的地方官。

因其出色的政绩,不久便晋升为端州的知府,该地因出产优质砚台而闻名。

端州砚台,以其精湛工艺被皇室所青睐,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砚台作为贡品送入皇宫。

历任知府往往借此机会中饱私囊,私下加征砚台,或作为己有,或用于贿赂京官。

然而,包拯的上任彻底打破了这一惯例。

在包拯的治理下,砚台的征收严格按照规定数量执行,对于百姓的“孝敬”,他坚决拒绝,丝毫不取。

在端州的三年任期中,他赢得了民心,却保持了自身的清廉,未沾染一丝腐败气息。

端州的百姓对包拯的廉洁记忆犹新,他们从未遇到过如此清正的父母官,包拯也从未在私下收受任何贿赂。

与此同时,京城的权贵们却对端州砚台“供应”的突然中断感到困惑。

面对质询,包拯泰然自若,不为所动。

当质疑者私自搜查包拯的书房,试图找到证据时,却发现连包拯自己使用的都不是端州砚,这一发现令他们震惊。

御史中丞王拱辰得知此事后,对包拯的清廉深表敬意,感叹道:

我在朝中多年,从未见过不用端州砚的端州知府。

在王拱辰的推荐下,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在新的职位上,包拯多次向宋仁宗上书,提出改革建议,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视。

宋仁宗,作为宋朝的贤明君主,对包拯的才华和正直极为赏识,多次提拔他,并高度重视他的建议。

在担任御史期间,包拯弹劾了众多贪官污吏,即使是皇亲国戚也毫不留情。

宋仁宗对他深信不疑,即使是弹劾贵妃亲属的建议,也予以采纳。

包拯揭露了三司使张方平的违法行为,接着又弹劾了继任者宋祁的贪污行为。

宋仁宗对朝廷的腐败风气感到愤怒,因此升任包拯为三司使,以整饬风气。

包拯的连续升迁引起了嫉妒,有人指责他为了自己的职位而连续弹劾前任。

为了避免嫌疑,包拯选择退让,但宋仁宗坚持任命,包拯只能遵从。

在朝中,包拯的行为虽然招致了许多敌人,但他们不满的原因只有一个:

包拯的存在阻碍了他们的升迁之路。任何被他揭露的贪官都无法用金钱逃避惩罚,必定会被上报给皇帝。

因此,朝廷中的权贵们也不敢再明目张胆地买卖官职。

当有人询问为何不能帮忙晋升时,他们只能苦笑着回答:

天下有两个人是不受金钱诱惑的,一个是阎罗王,另一个就是包希仁。

巨额俸禄

在华夏五千年的辉煌历程中,宋朝显得尤为独特。

尽管这个王朝屡遭外敌侵扰,但其繁荣程度却令人瞩目,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因此宋朝官员们的薪俸相当丰厚。

在包拯担任开封府尹期间,他的年薪高达一万八千贯,这绝非小数目,足以让他过上奢华的生活。

假设将这一万八千贯换算成白银,那就是一万八千两。

在当时,一斤大米仅需十一文钱,而一贯相当于一千文,几乎能购买近百斤大米。

然而,包拯尽管薪俸丰厚,却依旧保持着简朴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两种不同的解读。

一种观点认为,包拯并不需要过多的金钱,因此他将剩余的薪俸慷慨地分给了贫困的百姓。

尽管宋朝国力强盛,但普通民众的生活并不如朝廷那般富裕。

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生活困苦的百姓。

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期间,见证了无数的民生疾苦,这让他心生同情。

因此,包拯常将大部分薪俸捐给贫困地区,仅保留必要的生活费用。

这样的行为,若是其他人,或许会引人怀疑,但若是包拯,则完全符合他的性格。

另一种观点则是,包拯所得的一万八千贯,并非他个人的全部薪俸,而是包括了开封府所有员工的薪酬。

将这一万八千贯分配给开封府的全体职员,每人所得也算是相当合理的数额。

虽然包拯个人所得不会太少,但也不至于像一万八千贯那么夸张。

而且,包拯对待身边的衙役也极为慷慨,定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

如果按照购买力来计算,一两银子大约拥有三千元的购买力,那么包拯的这一万八千贯钱,约合五千四百万元,确实是一笔巨款。

在金钱的包围下,包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将这些财富用于正途,实属不易。

这也正是包拯能够名垂青史的原因,除了他,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

2 阅读:236
评论列表
  • 2024-10-22 19:34

    九殿阎罗今晚会去找你说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