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是哲学问题。如果是这样的话,哲学家是不是很累?我们不仅要解决哲学家很累的问题,而且还要把问题分门别类,让大家能够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首先,我们可以把问题分成本体论问题、认识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三大类。
本体论问题就是直接从最基本的客观规律出发提出的问题。最基本的客观规律是普遍存在的,是绝对简单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大脑太复杂,往往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比方说,我的手机遗忘在一楼的桌子上了,它离地面1米。我在16楼,离地面多少米我还真不知道,我离我的手机多少米那就更不知道了。我和小明都在16楼。如果说到地面的高度是绝对高度的话,那么,我的手机的高度很容易测量,小明的绝对高度比较复杂,不容易测量。但是,小明和我的相对高度为零,不用测量都能够做出判断。感觉就是不用测量就可以做出判断的东西。我的手机的绝对高度很容易测量,但是,和我的相对高度就很难测量了。所以,绝对简单的东西往往会远离我们的感觉。如果最基本的客观规律是绝对简单的东西的话,那么,我们所拥有的复杂的感觉就是绝对复杂的东西。比方说,幸福的感觉。这就是个绝对复杂的东西,用最基本的客观规律去证明幸福的感觉实在是太难了。但是,幸福的感觉对我来说却是个相对简单的问题。你让我感觉到很幸福,这样我就会感受到幸福的感觉。如果你让我去看那些我不感兴趣的复杂的论证过程,那我很可能感受到的是痛苦的感觉。
所以,认识论问题是建立在我们的感觉之上的问题,首先研究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感觉,主体对客体的主观感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论很复杂,但是,如果我们的大脑也很复杂的话,那么,就会让很多复杂的问题变得相对简单。
方法论问题就是怎样利用数学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问题。一门学科,如果能够成功利用数学,那么,它就是一门成熟的学科。数学研究的是纯空间性质的学科。任何物质都无法脱离空间而独自存在,空间是物质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同一性的范围。所以,我们要研究物质的发展变化,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物质的空间性质,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和利用数学。
本体论问题是从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开始的。物质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物质的质变量变。研究物质量变力的是波动力学,如果把其独立出来,就是物理学。力学部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独自发展,可以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其实,很多哲学理论都可以建立独立的具体的理论体系。这样,就有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等。一级学科下面还可以分出若干二级学科。之所以要分成若干专业学科,是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研究和学习所有的理论。
有一天我刷短视频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两列高铁列车风驰电掣在飙车。有人说是两列动车,有人说是三列动车。说有三列动车的人更聪明,知道认识主体或者说拍短视频的人也需要乘坐动车。哲学不仅研究我们视线以内的东西,而且还研究我们视线以外的东西。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我们自己的外貌,无法直接看到我们正在乘坐的动车的外貌。第三者视角可以看到这些,我们要学会用第三者视角认识自己。
如果我在现场,并且身处三列风驰电掣的动车之外,那么,我可以同时拍到三列动车。当然,一般情况是,我身处高铁路边的楼房上,只能拍到瞬间的辉煌。这种无法持续存在的瞬间即逝的辉煌,是我这个观察主体跟不上客体发展的节奏造成的,客体本身的辉煌是持续存在的。所以,我们主体对客体的观察或者说直接的感觉往往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把握不住机会,那么,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难以提高。
也许你把握住了机会,拍到了我在给三列动车拍视频的镜头。这时的你就是第三者,是作为观察者的第三者,不是那种能够对我和动车产生不利影响的第三者。所以,此时的第三者是个褒义词,是个能够站在更大视角看问题的主体。但是,第三者还是看不到包括自己在内的全景,或者说第三者的手机只能拍到我的手机,无法拍到它自身。所以,我们始终存在一个视觉的盲区。
很多学科都是从哲学这个母体分出来的。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出来?因为专业化更有效率。我在拍地上的蚂蚁,我可以拍得很清楚。你作为第三者又要拍我,又要拍蚂蚁,蚂蚁能够拍清楚吗?所以,视角更大的观察者,拍摄和认识的重点就在其他观察者的观察和认识的盲区。哲学是全视角的认识工具,侧重点在于具体学科看不到的地方。
本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哲学问题,但是,为了给哲学减负、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我们必须把那些容易解决的问题、容易界定的问题归类解决,构建独立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反映客观世界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是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哲学理论体系。
普进峰 2023-1-3
过些天我还要发小学哲学的文章。我发文章只能以小学哲学和中学哲学的文章为主,大学哲学的文章只能偶尔试探性地发一发。因为大学哲学的文章一般是由大学教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