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史上最严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令”发布

消费价值观 2025-04-20 18:15:06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正式发布,该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施行。其中,该标准首次提出“因内短路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因此也被称为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

图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

记者注意到,与2020年版的国家标准相比,新国标的单体测试项目新增了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电池包或系统测试项目则修订了热扩散测试,并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

其中,热扩散测试旨在考查电池单体内短路导致热失控后的安全防护能力。2020年版国标要求在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而新国标直接修改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同时,新国标对测试方法增加了“内部加热”,并进一步明确了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以及整车测试条件。

新增的底部撞击测试,主要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按照要求,电池包或系统在直径30mm撞击头以150J能量撞击后,不能出现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并且要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针对当下发展迅速的超快充技术,新国标也做出明确规定:当电池单体从 20% SOC(State of Charge‌是指电池的实时电量状态,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反映了当前电池容量与最大容量的比例)充电至80% SOC时,若总充电时间不超过15分钟,那么在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必须达到不起火、不爆炸的标准。

在执行时间方面,针对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新国标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而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则从2027年7月1日起执行。

事实上,动力电池问题一直是新能源汽车起火风险的主要因素。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常常与动力电池相关,原因多为车辆发生剧烈碰撞损伤电池,以及电池过充过放、充电功率过大、电池质量导致的热失控等。

例如,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大庆沃尔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和沃尔沃汽车销售(上海)有限公司召回部分国产和进口沃尔沃汽车。究其原因,是部分车辆由于高压动力电池的制造问题,电芯内部可能发生短路。在极端情况下,这可能导致电池模组热失控,进而存在安全隐患。

但在实际案例中,因车辆碰撞而失控起火的案例也时有发生。如近期小米汽车被曝在高速公路碰撞失火致人员伤亡的悲剧,同样也在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上发生过。相关事故的发生,也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性的高度关注。

腾讯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腾讯微保、三星财险、律商联讯风险信息发布的《2024 新能源车险发展报告》显示,根据 2022 年1-11月新能源车起火事件报道统计,22.67%的车辆在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16%的车辆在行驶时发生自燃,38.67%的车辆在静止停放时发生自燃,9.33%的车辆因碰撞引发起火,其他原因导致起火占比为13.33%。

新国标的起草单位涵盖了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企业、东风汽车集团等整车企业,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科研院所。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目前主流动力电池企业的技术储备都能达到新国标的要求。”

2024年2月,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对36家整车和电池企业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已有78%的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即便是电芯单体热失控,也不会发生由热扩散导致的动力电池起火和爆炸。

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并不意味着未来新能源汽车不会失火爆炸。有能源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高速碰撞后会产生高温,当温度达到座椅、线缆等部件的燃点时,就会造成起火,电池也可能受到影响,甚至引发爆炸。

0 阅读:16

消费价值观

简介:让消费者规避消费陷阱,远离消费误区,提升消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