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尔玛是全球零售业的领军企业,但在中国,它却不断对供应商施加压力。这种过度的商业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最终,在国家强力干预下,这场商业竞争出现了新的转机。

美国政府年初将关税提升至20%,挑起了贸易争端,这原本是美方单方面的政治策略。但沃尔玛却将这一政治决定变成了商业策略,向中国供应商施压,要求他们在每次关税变动时降价10%。

沃尔玛的这种将政治成本转嫁给商业的做法,显露出了其霸道的行径。他们把中国的供应链视为一个“减压阀”,试图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负担转嫁给中国的供应商,对此,他们完全忽视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权益。
沃尔玛自称注重“供应链合作”,但在中国和欧美市场所遵循的商业准则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北美,沃尔玛对供应商的账期处理严格遵循30天的期限。

在中国,180天的账期已普遍存在,这等于是迫使国内厂商提供长达半年的无息资金支持。这种做法严重侵犯了供应商在与沃尔玛合作时的权益,同时也暴露了沃尔玛在不同市场间存在的不一致待遇。
观察商业数据,我们发现沃尔玛在中国区的综合毛利率近三年达到了28%,这一数字远超其全球平均水平的15%。然而,这些光鲜的数据背后,却隐藏着众多中小供应商的辛酸与泪水。

3000多家小供应商深受“通道费”、“促销费”、“节庆赞助费”等费用之苦,生存空间持续受到挤压。这种现象暴露了沃尔玛在中国市场获取利润的不当手段。
面对沃尔玛的不当要求,我国供应商进行了回击。在广东、浙江等地区,已有20%的沃尔玛供应商开始了“去美化”的转型工作。
一些企业利用Temu、SHEIN等渠道自行开辟海外市场,而众多企业则与永辉、胖东来等国内大型超市合作,打造了灵活的供应链体系。这样的策略调整,让我国制造商在面对不合理要求时,拥有了拒绝的勇气。

商务部近期与沃尔玛进行沟通,体现了我国市场监管部门的新思路。与以往单纯的处罚措施不同,此次谈话直接针对问题的根本所在。
沃尔玛的短视举动不仅对中国的供货商造成了损失,同时也加大了美国的通货膨胀。在2018年的关税争端中,美国消费者每个月额外花费了14亿美元,这成了教训。它也体现了中国监管部门在国际事务中的远见和责任担当。

沃尔玛的经历警示了跨国公司,在全球化2.0阶段,“经济问题政治化”实为风险之举。我国供应链的谈判力已由单一的低价优势转变为技术、渠道、数据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
以柔性供应链为例,国内商超运用大数据来预判消费动向,与工厂携手打造专属商品,并对利润进行合理划分。这种新型的商业联盟,预示着全球零售业的游戏规则正在经历一场变革。
现在,我国的供应商不再是轻易被压制的“软目标”。沃尔玛理应认识到这一转变,并放弃那些不恰当的生意做法。各位读者,你们觉得沃尔玛会在我国市场调整其策略吗?不妨点个赞,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并留下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