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的黄大发,历经36年,在离地300多米的悬崖峭壁间,凿出了一条长达9400米的水渠。
水渠修好后,全村村民终于告别了干旱的折磨。
但人人得以享用水资源的背后,黄大发却付出了接连失去亲人的代价...
在这36年里,黄大发到底经历了什么?
他又为何非修这条水渠不可?
干旱的草王坝村
在贵州省遵义市的深山里,有一个叫草王坝的小山村,村子位于海拔1250米的高山上。
由于山高岩陡,这里的水源十分匮乏,村民们世代饱受缺水之苦,生活困难重重。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草王坝村里只有一口枯井,全村人和牲畜的饮水都靠这口井维持。
每天清晨,村民们就要拎着水桶,在井边排起长队。有时为了取到一桶水,村民们要在井边等上好几个小时。
可井水有限,远远无法满足村民们的需求。缺水,让吃喝都成了问题。
一些村民不得不背着沉重的水桶,翻山越岭,到几公里外的河沟里挑水。
来回一趟,就要花上两个多小时。
路途遥远,重担在肩,大伙儿累得腰酸背痛,却不得不咬牙坚持。
不仅如此,缺水也严重影响了农田灌溉。
草王坝村的土地贫瘠,没有充足的水源,庄稼根本长不好。
为了糊口,村民们只能在田地里种一些耐旱的作物,像玉米、高粱之类。
可一遇到天干物燥,这些庄稼也撑不住了,收成惨不忍睹。
因此,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为了节约用水,很多人一天只洗一次脸,有时甚至几天才洗一次澡。
孩子们穿的衣服,也总是脏兮兮的。
大人们为了省水,经常将洗脸洗脚的水再利用,用来冲马桶或是喂牲口。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草王坝村的人们似乎也渐渐习惯了缺水的煎熬。
就在大伙儿都认命的时候,村子里出现了一个不甘现状的人,他就是黄大发。
黄大发尝试凿渠
黄大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父母早亡,从小就靠村民接济过活。
他吃百家饭长大,深深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长大后的黄大发发誓,一定要报答父老乡亲,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23岁那年,黄大发被推选为村里的大队长。
他深知,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解决缺水问题。
于是,他就像上了发条似的,每天在山里寻找水源。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世纪60年代初,黄大发在村子附近的螺蛳洞岩洞里,发现了一股常年流淌的泉水。
望着清澈甘甜的泉水,黄大发两眼放光,心想:何不从这里引水到村子里呢?
可当黄大发把这个想法告诉乡亲们时,大伙儿都将信将疑。
在他们看来,从那么远的地方引水,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但黄大发不这么认为。他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他走遍村子的每一个角落,跟乡亲们解释引水的好处,鼓励大家一起来参与。
在他的感召下,200多名村民响应号召,开始了艰苦的凿渠工作。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工具,村民们只能靠着最原始的器械在崖壁上开凿。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汗流浃背,手上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风餐露宿,手劳脚忙。寒来暑往,就这样过去了十多年。
可天不遂人愿,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器械,引水渠工程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面对失败,有人垂头丧气,有人怨声载道,但黄大发没有气馁。
他安慰大家,他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虽然失败了,但积累了经验。
只要不放弃,总有一天,水一定会引到村里来!
“大发渠”建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刻苦学习凿渠技术,寻求专业人士指导,一有空就往山上跑,琢磨地形地貌。
这一次,他依旧亲自上阵,爬上陡峭的山崖,在最危险的地方放置炸药。
乡亲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纷纷上前劝阻。
但黄大发却表示,自己是带头人,危险的事他不干,叫乡亲们如何信服?
就这样,黄大发冒着生命危险,带领乡亲们再次拉开了凿渠的序幕。
为了节省时间,他徒步几十里山路,去县城申请炸药。
山路崎岖,鞋子不到一个月就磨破了底。他索性赤脚走路,脚板上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血茧。
看到黄大发的辛苦,乡亲们更是充满了干劲。
但命运却和黄大发开了个大玩笑。1994年,他的二女儿因病去世。
悲痛还未平息,几个月后,他的大孙子又突发脑膜炎,夭折人世。
面对接连的不幸,黄大发几乎崩溃。
但悲痛欲绝的他,却强忍着泪水,继续坚守在凿渠一线。
他明白,个人的苦难与整个村子的命运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乡亲们看在眼里,心疼不已。
他们劝黄大发回家休息,但他却说自己是凿渠的带头人,现在工程到了紧要关头,他不能退缩!
于是,在黄大发的带领下,山崖上又响起了凿石的声音。
大家齐心协力,你挖我凿,日夜不停。
就这样,黄大发和乡亲们风餐露宿,起早贪黑。
终于在1995年,9400米长的引水渠建成了。
当清澈的泉水第一次流进村子,黄大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
36年了,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结语
参考文献:
1.环球网2021年7月20日:36年,“当代愚公”在悬崖上开了一条“生命渠”
2.央广网2021年2月21日:“当代愚公”36年绝壁凿渠 以命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