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已持续多年。然而,蜀汉在公元 263 年被曹魏所灭,天下局势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曹魏(后被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取代)与东吴对峙的局面。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胸怀大志,决心完成统一大业,将东吴纳入版图。此时的西晋,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兵强马壮。朝堂之上,以羊祜、杜预等人为首的大臣纷纷向司马炎进言,阐述灭吴的战略意义和可行性。
羊祜长期坐镇荆州,对东吴的局势了如指掌。他深知东吴虽有长江天险,但内部政治腐败,君主孙皓残暴不仁,民心背离。于是,羊祜精心制定了一套先怀柔后进攻的策略,在荆州边境广施仁德,与东吴百姓交好,同时积极训练士兵,打造战船,为日后的战争做准备。

而东吴这边,孙皓自恃长江天险,不思进取,整日沉迷于酒色,对朝政不闻不问。朝堂之上,忠臣良将备受排挤,奸佞之臣横行霸道。面对西晋的潜在威胁,东吴的防御体系漏洞百出,军队士气低落。
公元 279 年,西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兵分六路,向东吴发起全面进攻。这六路大军,分别从不同方向直指东吴腹地。其中,王濬率领的水军从益州顺流而下,战船连绵百里,气势恢宏。
他们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克了东吴的多个沿江据点。王濬所率水军的战船巨大无比,有的甚至可容纳两千余人,船上配备了强弩、投石机等先进武器,在江上如同一座座移动的堡垒,令东吴水军望而生畏。

与此同时,杜预率领的中路军也进展顺利。杜预足智多谋,他巧妙地运用战术,突破了东吴在长江中游的防线。在攻打江陵城时,杜预采用了围点打援的策略,先将江陵城团团围住,吸引东吴援军前来救援,然后在途中设下埋伏,一举击败了东吴的援军,成功攻克江陵。江陵城的陷落,使得东吴在长江中游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西晋军队得以长驱直入。
面对西晋的强大攻势,东吴军队节节败退。孙皓这才如梦初醒,急忙调集军队进行抵抗。但此时的东吴军队早已军心涣散,士兵们无心恋战。在晋军的猛烈攻击下,东吴的防线迅速瓦解。

在这场战争中,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战斗。其中,在长江的一场水战尤为激烈。东吴水军派出了他们的精锐舰队,试图凭借熟悉的水情和灵活的战船,阻挡西晋水军的进攻。
西晋水军毫不畏惧,王濬亲自坐镇指挥,他下令战船紧密排列,以强大的冲击力冲破东吴水军的防线。双方战船在江面上相互撞击,箭如雨下,喊杀声震耳欲聋。东吴水军虽然奋勇抵抗,但在西晋水军的强大实力面前,逐渐力不从心。最终,东吴水军大败,战船纷纷被击沉或俘获。
随着战争的推进,西晋军队逐渐逼近东吴的都城建业。孙皓陷入了绝境,他试图组织最后的抵抗,但已无力回天。公元 280 年,西晋军队攻入建业,孙皓被迫出城投降。至此,东吴宣告灭亡,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结束,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晋灭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它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再次实现了大一统。这场战争不仅展现了西晋的强大实力和正确的战略决策,也揭示了东吴因政治腐败、君主昏庸而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它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