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黄鹤楼,是1980年高考之前语文老师为我们4个预考过关的学生,讲解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当时的语文课本里并没有这首诗,是老师觉得即将参加高考的我们,应该了解和懂得这首诗。那时,我接触的唐诗宋词几乎为零,所以学得非常认真,印象特别深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底。于是,我知道了我们邻省湖北武汉长江岸边,曾有一座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齐名的我国四大名楼之一——黄鹤楼。可据说黄鹤楼已被毁近100年,惋惜之情油然而生。此后,了解到黄鹤楼重修工程已于1981年10月启动,1985年6月落成,便对新建的黄鹤楼生出了一份热切的向往。
一位网上的文友兄长,经常用标准纯正的汉腔,用风趣幽默的文字,介绍着地地道道的武汉风土人情,自然也少不了提到黄鹤楼,又让我对黄鹤楼平添了几分亲切。于是,在这个和煦的春风、明媚的春阳、烂漫的春花簇拥着的最美季节里,我和远方的姐姐在携手同游信阳、郑州和洛阳后,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武汉。
跟随兄长坚实的脚步,听着兄长洋溢着骄傲自豪而又诙谐幽默的介绍,我们徜徉于清新幽静的蛇山首义公园,伫立于巍峨恢弘的黄鹤楼,乘舟于浩浩荡荡的长江,游览于苍翠葱茏的汉口江滩,漫步于时尚现代的“楚河汉街”,穿行于生活气息浓郁的户部巷,悠悠思绪,仿若日夜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时而汹涌,时而舒缓,在心海里交织成一首首通古达今的优美乐曲。而最令我陶醉、最令我遐思绵绵的,还是矗立于蛇山之巅的黄鹤楼。
穿过一片苍翠葱茏的树林,经龙华寺、孙中山纪念碑、抱冰堂、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蛇山武昌纪念军炮台、岳飞亭、乖崖亭、一览亭、涌月台……我们来到了白云阁。兄长告诉我们,这里是远观黄鹤楼全貌的最佳之处。我和姐姐踏着木梯拾级而上,来到了白云阁的外廊。面北纵眼眺望,轩昂宏伟、金黄琉璃、富丽典雅、飞檐翘角的黄鹤楼,矗立在万绿丛中,与宏伟的长江大桥、滔滔长江、巍巍龟山,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极为迷人的山水画卷,呈现在我们眼前。巍峨高耸的黄鹤楼依山临水,气吞云梦,攒尖楼顶,飞檐5层,四望如一,酷似黄鹤展翅欲飞,雄浑又不失精巧,高古而韵味无穷。
黄鹤楼门前,两只用合金铸造的黄鹤,站在一只龟上,耀目闪烁,似在迎接游客,或许还寓意着驾鹤归来的含义吧。登临黄鹤楼主楼,一层大厅的巨幅“白云黄鹤图”陶瓷壁画,气魄宏伟,形象生动,黄鹤楼居中耸立,上方一仙者骑着黄鹤,吹着铁笛,似离似归,下边人们载歌载舞,整幅画面洋溢着浪漫与神奇的气氛,与两旁立柱上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名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浑然一体,相谐相宜。名联后是一幅巨型雕屏,上绘历史上黄鹤楼的造型,技艺高超,古色古香,恰称艺术精品。踏着木质楼梯,一层层观赏细看,发现每一层都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层层之间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布局、装饰、陈列,令人耳目一新。二楼大厅陈列着唐宋元明清和现代六座黄鹤楼的铜铸模型,他们各自代表了所处时代的建筑风格。正面墙上是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两侧为孙权筑城、周瑜设宴两幅壁画;三楼大厅的壁画则为唐宋名人的肖像画,有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并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词佳句;四楼大厅是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置《江天浩瀚》组图、壁画等。
驻足黄鹤楼顶楼外廊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对面是巍巍龟山和高耸入云的电视塔,龟蛇隔江对峙;长江近在咫尺,夹在两山中间滚滚东流;长江大桥如一道长虹,横空而出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江中巨轮破浪,帆船竞发,势如天兵压阵、万马奔腾;江汉大地,高楼鳞次栉比,景色秀美如画,天地合一,令人心旷神怡。俯瞰楼下景区,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精致而充满诗情画意,将主楼烘托得更加雄伟壮丽。黄鹤楼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稳坐于蛇山之巅,见证着九省通衙的武汉风雨沧桑的历史和日新月异的今天,更以期待的目光,展望着江汉大地繁荣昌盛的未来。“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云雾扫开天地憾,波涛洗净古今愁。”面对此情此景,品味着黄鹤楼巍峨的气势、深刻的历史,一份豪迈与激情情不自禁的在心中滋生酝酿,绵绵思绪伴随着悠悠白云和滔滔江水在心中氤氲激荡……
黄鹤楼,相传因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得名。一位老道,在辛氏开设的酒店喝了半年酒,没付一文钱,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黄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辛氏酒店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唤下墙上黄鹤,乘上直飞西去。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它始建于三国时期,其原始含义是战国、军事和烽火。是时,孙权“以武治国而昌”,为了军事需要,筑城墙为守,建楼以瞭望。随着岁月的变迁,黄鹤楼的军事性质慢慢淡化,逐渐演变成名胜景点。有人说,黄鹤楼和中国的长城、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一样蜚声海内外。之所以如此,除卖酒遇仙这个美丽的传说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代诗人对它的赞美和歌颂。唐代开始,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而唐代崔颢的《七律·黄鹤楼》和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更成为千古绝唱,由此引发的一段佳话,让黄鹤楼不仅名传四方,更与名诗一起成为千古不朽。
那一年,诗人崔颢慕名来到黄鹤楼,游览后即兴赋诗《黄鹤楼》。这首描写黄鹤楼的离格奇绝之作,完全摆脱格式和平仄的拘束,自然流泄,意到笔随,情跃纸上,意境美妙,是描写黄鹤楼的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可是由于唐代著名诗人很多,崔颢名气不大,因此,诗虽好,但无人赏识。后来,诗仙李白来到黄鹤楼,当地百姓高兴异常,纷纷请求李白为黄鹤楼撰诗传名。奇特的故事,优美的风景,令李白诗兴大发。正当李白饱蘸浓墨,凝神屏气,提笔欲写之时,抬头看到了墙上崔颢的诗,他当场愣住搁笔,摇了摇头,意欲离开。围观的人们纷纷询问原因,李白叹了口气,吟出一首打油诗:“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由于李白的推崇,崔颢的诗名声大振,黄鹤楼也随着崔颢的诗声名远播。李白怀揣惆怅,离开黄鹤楼,决心寻找灵感,再试高低。他租了一条小船,顺江东去,来到古城金陵,游览了金陵名胜——凤凰台。然后按崔颢《黄鹤楼》的体裁,写了一首吟诵金陵凤凰台的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境,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十分高兴,自认为可以和崔诗一比。但是诗评家认为,诗是好诗,但模仿崔诗的痕迹太重。心悦城服的李白,将此事埋在心底,决心再找机会,三比高低。这一年,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去广陵(扬州),来到黄鹤楼,面对即将分别的好友,他依依不舍,满怀激情的为将要远行的朋友写下了一首感情真挚的送别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将黄鹤楼雄伟壮丽、登高望远的意境抒发得淋漓尽致,一鸣惊人!在描写黄鹤楼的所有诗作中,这首诗与崔颢的《黄鹤楼》被公认为并列第一。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三次斗诗、最终双赢,让黄鹤楼名垂千古的文坛佳话。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想必国人一定不会忘记,这首氤氲着满腔忧国忧民心绪,又充满着无可抑制的激越豪情,发出雄浑振奋强音的《菩萨蛮·黄鹤楼》之作者是谁?1927年,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时期,山雨欲来风满楼,扑朔迷离的烟云密布神州大地,年轻的伟人毛泽东途经武汉,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以其独有的胸襟和气慨表达了他面对所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伟人指点江山的激越壮志,铺开了与唐诗截然不同的意境。
一首诗,激活了一栋楼阁;一阙词,打开了一片天空。千年重镇,天翻地覆。不再追问一去杳鹤的背影,不再临摹唐诗芳草萋萋的意象。“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映入眼帘的,是长江如练,大桥如虹;是“和谐号”风驰电掣,摩天楼鳞次栉比……一次次被毁、一次次重建的黄鹤楼,演绎着历史的变迁。如今的黄鹤楼,更非一般楼台亭阁,它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一个复兴的符号,吟唱着另一种诗歌,见证着江汉大地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