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萝卜快跑突然很火。
因为定价太低,在个别城市,引发了网约车司机的抵制。
这件事为什么值得关注呢?
因为让人看到了自动驾驶商业运营的希望。当然最重要的是看到了一个万亿级大市场敞开大门的信心。
与之而来的是,萝卜快跑的另一则消息进一步搅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什么消息呢?
萝卜快跑,要加入换电了。
换电模式的新变量
前段时间,萝卜快跑公布了最新无人驾驶车型。其中补能方式上,一改往日的插电,而选择了换电。
更令人兴奋的是,萝卜快跑的换电模式,可以在无人干涉情况下自动完成。
这样一来,想象的空间就被彻底打开了。
我们知道,换电模式长期以来,最突出的优势,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效率。
相比充电最快几十分钟起步的补能时间,换电模式几分钟就能完成。
那既然效率这么高,为什么换电模式至今没有成为主流选择呢?
因为节省的时间效率,在商业模式上还算不过来。
什么意思呢?
你看,一个拥有十来个交流充电桩的充电站,设施投资成本大概在80万左右。而换电站呢?也不说别的,就拿蔚来的数据,基本在300万人民币左右。所以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来看,换电投入要远大于插电。
并且,在体验方面,多数情况下,普通用户可能并不那么在乎充电补能的时间。即便不考虑许多用户拥有家庭充电桩,目前很多公共充电桩,其实也都是修建在商场或者一些公共设施附近,通常吃顿饭逛个街的时间,就已经完成补能了。所以,节省时间带给用户的体验提升,是有限的,并不是颠覆性的。
而且,目前的换电站基本不能实现无人运营,需要人员维护引导。这也意味着高昂的运营成本。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较高的基础设施投入、高昂的运营成本,带来的有限的用户体验提升,在商业上,并不是一笔划算的账,商业模式还没有跑通,这也就是换电模式一直没有成为主流选择的重要原因。
但是萝卜快跑的出现,恰恰是让人看到了,换电模式跑通商业模式的可能。
因为相比于家用车,运营车辆有较高的效率追求。运营过程中,几分钟和几十分钟的闲置,背后就是盈利能力的差距。所以商业运营车辆有足够的理由使用换电模式。而无人自动化的换电补能,则更是直接让自动驾驶出租车,彻底化身为了一台永动的赚钱工具。
当然这个比喻可能有些夸张,但请你想象一下。一辆萝卜快跑,从投入使用,排除维修,整个生命周期可以做到无人监管状态下的24小时自动化运营。没电了自动换电,几分钟后换电结束,又继续运营载客。
这样的赚钱效率,有什么资本会选择拒绝呢?
但在行业前景被点亮的同时,行业内部的发展路线,似乎也同步出现了分化。
蔚来为什么选择拒绝自动驾驶出租车?
不久前,蔚来的创始人李斌意外的表示,不会做自动驾驶出租车,同时还略有温情的说,一定不会抢网约车的饭碗。
李斌这个表态,从人情角度,很有温度,显示出了一名企业家坚强的社会责任意识,至少是表达了照顾到了更多社会群体利益的态度。
但抛开价值观视角,从商业化角度来说,却透露出一个十分令人纠结的信号。面对一个庞大且富有想象力的市场,蔚来竟然主动宣布放弃竞争。
当然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可能是因为蔚来有更远大的战略。当然也有可能是目前蔚来确实在该领域不具备优势。
但无论如何,这无疑表明,蔚来换电业务的盈利水平,似乎并不会在行业朝着TO B业务增长而出现积极改善的同时,同步出现改善。
而据此,也可以进一步看出蔚来换电业务的选择,在排除了B端市场目前最有想象力的一块业务方向后,那么似乎表明可见的一段时间内,蔚来的换电业务依然会主要聚焦在C端领域。
不得不说,这样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
长期以来,蔚来汽车的换电模式一直有较大的营业压力。最大的原因就是换电站属于重资产投入,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庞大生态系统。背后需要极强的造血能力支撑。目前蔚来的做法,是不断注入资金,但业务自身并没有形成健康的造血能力。换句话说,是不可持续的。
并且从消费者端来,相比于主流的充电模式,目前换电站的覆盖并不充足。
同时800V快充的普及,以及充电站的基建也让充电速度进一步缩短,换电带来的时间便利越来越弱化。
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制约C端用户,选择换电模式的理由。显然相比于TO B市场,C端用户市场的开拓,并没有更简单,甚至某些方面还更难。最关键的是,C端市场选择换电模式的理由,并没有B端模式那么清晰。
所以,蔚来主动放弃自动驾驶出租车,这个最具未来意义的TO B换电市场,坚定的将资源主要押注在C端。这究竟是不是最佳选择,目前看可能还需要等待时间的进一步验证。
点燃换电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长一段时间,换电模式,是否真正有未来,其实争议很大。
虽然早在2020年,换电就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工信部也在工作部署中重点提到过要大力支持,并且国家也在积极搭建换电的标准基础。
但是,仅凭政策层面对于换电模式的支持,其实并不能证明这一模式就有未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产业政策其实一直以来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纵向政策,只选定一个技术方向,然后投入重金去扶植,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另一种是横向政策,对所有的技术路径都给予支持,让所有技术都自由发展。
具体来看,纵向的方式,集中一条路投放所有资源,这样做确实有好处,但面对新兴技术这样做的风险很高。比如新能源补能来说,你很难预测哪条技术路径能真正通向未来。也不知道哪种技术会发生突破性的变化。这时只选择其中一种,而放弃其他的所有可能,就是一场赢面很小的豪赌,而一旦赌错了,那可能就是国家层面在这一产业的整体落后。
所以,我们在很多领域,都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明明国家政策支持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但同时也会支持氢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这种对两种技术路线同时鼓励支持,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国家整体的产业安全性。
所以,换电模式究竟有没有未来,这个问题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答案的。特别是从行业头部车企实际的投入热情来看,似乎真正押注看好的并不多。所以真正看好换电模式的人其实并不多。
但这次萝卜快跑的入局,让我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换电产业的未来。
其商业化地图,越来越清晰了。
这无疑对于所有押注换电赛道的企业来说,都足够振奋人心。
或者可以这样说,萝卜快跑的加入,很可能就是点燃新能源换电赛道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