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船小麦,运往饥饿中的中国,最后调头送给了阿尔巴尼亚

陆思瑶来了 2025-03-31 11:50:49

1962年,三艘满载小麦的货轮穿行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它们的终点是饱受饥荒蹂躏的中国。

彼时,中国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数千万人挣扎在饥饿边缘,连树皮野菜都成了救命粮。

途中,一封来自欧洲小国阿尔巴尼亚的紧急求援电报,让这批救命粮在海上划出了一道弧线——货轮调头西行,将粮食送往了万里之外的“兄弟国家”。

“我们勒紧裤腰带,也要支援同志!”这是当时中国人民喊出的口号。

但这场倾尽血本的援助,最终却演变为了一场“农夫与蛇”的悲剧。

阿尔巴尼亚事后不仅挥霍中国物资,甚至还将中国列为了“头号敌人”!

这段尘封的历史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三船小麦的生死抉择】

1959年至1961年的中国,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场灾难的影响旷日持久。

全国性旱灾、洪涝,导致粮食产量骤降。

1959年,全国受旱面积达5.07亿亩,成灾1.67亿亩,是建国以来旱情最重的一年。

饥饿的阴影笼罩城乡,河南、安徽等地甚至出现“非正常死亡”——据地方志记载,某县一年内人口减少近三分之一,树皮、观音土都成为了救命的口粮。

与此同时,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撤回1390名援华专家,撕毁343个合同,终止257个科技合作项目,并催逼中国偿还抗美援朝时期积累的14.06亿卢布债务。

此时的中国,既要面对苏联的“经济绞索”,又要应对国内粮荒,外汇储备几近枯竭。

在中苏交恶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战略被迫转向。

毛主席提出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但粮食危机迫在眉睫。

1961年开始,中央紧急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进口粮食,但运输周期长达数月。

时任外贸部长叶季壮回忆:“每签一份购粮合同,手都在抖——外汇用一分就少一分。”

1962年春,中国咬牙动用最后的外汇储备,从加拿大订购了三船小麦,用来缓解国内的粮食危机。

此举还引发了不少的争论。

反对者认为“勒紧裤腰带也要保工业”,但更多的人认为:“人饿死了,要工厂何用?”

最终,货轮从温哥华港启航,经太平洋驶向天津港,全程约1.2万海里。

当时船员们被告知船上装载的是“国家命脉”,但没一个人想到这批粮食的最终去向。

粮食的运输并不简单,美国的封锁与苏联的监视让航程危机四伏。

美中情局报告称“中国正通过第三国转运粮食”,而加拿大政府迫于压力,一度试图扣留货轮。

幸运的是,在多方的努力下,货轮最终摆脱了追踪,全速驶向中国。

然而正当中国国内对这批粮食翘首以盼时,外贸部却突然收到了来自阿尔巴尼亚领导人的紧急求援电报。

由于与苏联决裂,这个人口不足200万的巴尔干小国陷入了经济崩溃的困境中,粮食缺口达到了30%,如今急需中国的援助。

政治局连夜召开会议。

会上有人直言:“我们自己还在吃糠咽菜!”

但也有人缓缓道:“阿尔巴尼亚是插在欧洲的一把刀子。我们少吃一口,就能让兄弟多活一天。”

几天之后,这三艘装满了原本运往中国的小麦的轮船,偏离了既定的航向,驶抵阿尔巴尼亚港口并卸了小麦。

为什么当时中国要如此大代价的援助阿尔巴尼亚?

【中阿的“蜜月期”】

1960年6月,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共产党会议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突然对中共发起了猛烈抨击,指责中国“搞个人崇拜”“背离马列主义”。

就在全场各国代表噤若寒蝉时,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代表突然起身,用生硬的俄语反驳:“中国同志的道路,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这一声支持,让会场陷入死寂。

赫鲁晓夫当场咆哮:“你们阿尔巴尼亚人连鞋子都靠苏联援助,有什么资格谈革命?”

这场顶撞彻底撕裂了苏阿关系。

次日,苏联宣布停止对阿所有援助,撤回专家,并切断石油供应。

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却在报纸上头版写下:“苏联的霸权主义,终将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这一公开表态让中国如获至宝,因为当时在被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空前孤立的时刻,阿尔巴尼亚成了唯一敢公开挺华的“欧洲明灯”。

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乘坐专机降落地拉那机场时,迎接他的是无比让人心潮澎湃的场面:

数万名阿尔巴尼亚民众举着中阿两国领袖画像,高呼“毛泽东-霍查”长达20分钟。

霍查更是亲切招待周恩来总理,在中苏关系中坚定的选择了中国。

为了表达自己“老大哥”的衷心,同时也为了国际社会能够有更多的国家支持中国,两国开启了一个“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的年代。

据悉,从1954年至1978年,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总额达100多亿元人民币。

以1970年为例,中国对阿援助占当年财政支出的5%,这相当于全国每人每年为阿尔巴尼亚掏出3元。

要知道,在城市职工月均工资仅40元的年代,这堪称天文数字。

此外,中国还为阿尔巴尼亚援建了3座兵工厂、2个空军基地,花巨资帮助其修建电视台等民生工程。

1973年,中国将上海产“金星牌”电视机列为对阿援助物资。

当时的北京市民需凭票购买,而阿尔巴尼亚农村却早早的实现了“每村一台”。

霍查宣称:“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但据中国驻阿记者调查,这些电视机大多被村干部搬回家中,农民只能围坐公社广场,观看霍查演讲录像至深夜。

俗话说的好,站着说话不腰疼,同样的,不是自己的钱花着也不心疼。

中阿的“蜜月期”大部分是以中国单方面付出而维系的,阿尔巴尼亚会感激吗?

【从“兄弟”到“仇敌”】

面对中国费尽心血的援助,阿尔巴尼亚表现出了“白眼狼”的一面。

在阿尔巴尼亚最大工业城爱尔巴桑,中国援建的机械厂内发生令人痛心的一幕:

价值千万的精密机床被露天堆放,雨水顺着防护罩缝隙渗入。

中方专家李建国劝阻时,阿方工人却笑道:“机器坏了怕什么?中国同志会送新的来!”

中国专家组手把手教阿方组装拖拉机时,反复强调“节约每个零件”,但工人午休竟用轴承当凳子坐。

更讽刺的是,该厂生产的拖拉机因质量低劣,最终被阿方要求中国以外汇回购。

事实上,中阿关系破裂前夕,两国的经济往来已成为了黑色幽默。

霍查每日抽着特供的“无滤嘴中华”,却将阿尔巴尼亚滞销的“钻石牌”香烟强塞给中国包销。

中国在贸易往来中被迫进口2000箱“钻石牌”,因烟丝质量低劣,最终只能掺入树皮粉,以每包0.12元的亏本价出售。

上海卷烟厂老工人回忆:“那烟呛得人流泪,抽一口咳三声,工友们叫它‘要命牌’。”

与此同时,阿尔巴尼亚向中国提出的援助请求原来越夸张。

在阿尔巴尼亚向中国提出第六个五年计划援助请求里,张口便索要50亿元人民币贷款。

这相当于当时中国全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更是此前援阿总额(100亿)的一半。

阿方代表在谈判桌上理直气壮:“没有中国的援助,阿尔巴尼亚就无法建设社会主义!”

看看他们的“气焰”,阿尔巴尼亚没有感激的意味,反而将援助视为了“革命红利”,视为了他们应得的东西。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画面传遍全球。

在地拉那郊外别墅观看新闻的霍查,当场摔碎了中国赠送的景德镇茶杯。

阿尔巴尼亚自此便认为中国走上了“亲美”“背叛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随即,阿尔巴尼亚国内开始掀起了阵阵的反华浪潮。

比如地拉那大学内学生们集体焚烧有关中国的书籍,街头涂鸦将五星红旗与美元符号并列,甚至新任驻阿大使郗照明刚下飞机,即被要求“三日内搬迁破旧新馆”。

阿方官员还冷笑道:“你们不是擅长艰苦奋斗吗?”

原来,阿尔巴尼亚是这样理解我们的传统美德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1978年7月7日,中国政府正式照会阿方:终止一切经济军事援助,撤回全部专家。

霍查闻讯暴怒,在党报《人民之声》上刊登万字檄文,将中国列为“头号敌人”。

自此,中阿关系跌至冰点。

那离开了中国的援助,阿尔巴尼亚变得怎么样了?

【阿尔巴尼亚的衰落】

1978年中国终止援助后,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如同被抽走脊柱的躯体,迅速陷入瘫痪。

数据显示,1980年阿尔巴尼亚人均GDP仅200美元,失业率飙升至30%,工厂停工率高达70%。

这个曾因中国援助而拥有欧洲最密集工业体系的国家,变得连基本日用品都需依赖走私。

更讽刺的是,中国援建阿尔巴尼亚的上百个项目中,90%因缺乏维护沦为废墟。

地拉那钢铁厂的巨型高炉被拆解成废铁出售,援建的“金星牌”电视机生产线被改造成养鸡场。

一名曾参与援建的退休工程师痛心回忆:“我们手把手教他们炼钢,现在他们连螺丝钉都造不出来!”

1996年的“传销危机”成为了压垮阿尔巴尼亚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时为了提振经济,政府竟然默许类似“庞氏骗局”的融资方式,一下子吸纳了全国80%家庭的积蓄。

然而,当承诺月息100%的“国家基金”崩盘时,愤怒的民众冲进了总统府,最终引发内战。

这场骚乱导致20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GDP的50%。

为了寻求欧洲国家的援助,2009年,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地拉那街头挂满星条旗与欧盟旗帜。

为表忠心,阿政府将中国援建的地拉那机场跑道扩建为北约战机起降基地,并在亚得里亚海岸为中国潜艇设置声监测网。

中小学教材删除了所有关于中国援助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宣扬共产主义不好的方面。

2023年地拉那大学民调显示,18-25岁群体中仅7%知晓中国曾是其最大援助国,却有63%能背诵美国《独立宣言》片段。

当然,如今的中国依旧保持着开放、和平的态度与任何友好国家往来,尽管中阿有过“冰点期”,但中国依旧保持着大国担当。

尤其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资企业以市场化方式重返巴尔干。

2016年,中国路桥公司以欧盟三分之一的报价,中标地拉那-都拉斯铁路改造项目。

这条铁路不仅将两地通行时间缩短一半,还创造了2000多个本地就业岗位。

中国电建还在阿尔巴尼亚承包了大量的光伏电站建造项目,年发电量占全国用电量的5%。

项目采用“建设-运营-移交”模式,阿方无需承担任何资金风险。

当地农民在电站旁种植橄榄树,形成“光伏+农业”的生态循环,被欧盟誉为“绿色转型标杆”。

中阿关系的新篇章证明:只有摒弃意识形态的桎梏,以平等互利为基础,国际合作才能行稳致远。

当然,历史也教会了我们,真正的友谊并不是单方面付出,而是共同成长。

中国援外史:62年进口小麦的轮船半路改变航向援阿 凤凰网 2016年01月10日

明灯熄灭:70年代中国和阿尔巴尼亚关系破裂始末 2007年07月27日 四川在线-文摘周报

天涯·比邻 中国阿尔巴尼亚关系60年纪事 2009年11月26日 凤凰网专稿

1978年(7月7日)邓小平果断叫停对阿援助 《民风·上半月》2009年第2期

0 阅读: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