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南西边的人不肯承认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是华夏的根呢?

朴木说过去 2024-11-22 13:02:35

为什么说河南中原地区才是华夏的根呢?

如果理解不了什么叫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就去多学学历史。

世界上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文化百分之六十是出在河南,这说明什么呢?

河南现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处,10处也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贾湖考古遗址公园、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平粮台古城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商城考古遗址公园、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可以问问陕西人,人家陕西人都知道。陕西本来就出自河南三门峡陕州区陕塬。

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夏商周二千年根历史只有河南,说明古时的政治中心多在河南。

因为其他地方当时没什么人,孔子周游列国就在河南周围转了一圈。

1985年9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童永生教授,在河南三门峡渑池任村上河,发现了距今4500万年的高等灵长类哺乳动物——曙猿的牙齿化石。2017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在上河曙猿化石遗址勒石立碑。

早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浙江上山文化中,就有炭化稻米的出土,这表明中国的农业已经起源。

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年的贾湖遗址有专门墓地,349座墓葬分区分组,排列整齐,表明裴李岗文化已经出现了最早的族葬习俗。葬式通常为仰身直肢葬,装殓齐整,实行墓祭,体现出对死者的敬重,说明已经有显著的祖先崇拜观念。族葬制度与祖先崇拜观念,反映了裴李岗文化重视社会秩序的特点。墓地能够延续数百年之久,体现出先民对祖先顽强的“历史记忆”传统。这又与当地农业生产有关,为在此长期稳定的农耕生活提供了正当理由与“合法性”。

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墓地中,大墓基本皆为成年男性,表明此时可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部分较大墓葬,常以组合的形式随葬骨规形器、龟甲、骨笛等特殊器物。骨规形器的功能不明,有人认为其与女娲手中所握之“规”有关。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必须知道准确的农时,规矩舞阳贾湖遗址出土器物的发明以供测量天地,观象授时,这表明中国当时已经出现天文学。龟甲里面常装有石子,一般被认为是数卜器具。此外,龟甲的形态也有象征天地之意,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有的龟甲上还契刻有文字符号,其含义可能与卦象或者验辞有关。有关骨笛的功能,不同于一般将其作为乐器的观点,冯时先生认为其属于天文仪器律管,用来判定节气。

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广义上从1921年安特生发掘河南仰韶村就已经开始,安特生在其所著《中华远古之文化》一书中就尝试追溯中华文化的源头,并将其定在仰韶文化时期。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发掘之前,仰韶文化已经发现了35年。

庙底沟遗址的发掘,在仰韶文化层的上面,还发现了具有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文化层,发掘者把它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把它下面的庙底沟一期文化,命名为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代表着仰韶文化的中期,因此也往往把它称为仰韶文化庙底沟期。

灵宝西坡大墓成对出土的大口缸、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罕见的玉钺,奠定了中原地区的历史地位,加速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

河南庙底沟遗址发掘之后,由于发现中原地区古代文明的连续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原地区是历史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中原地区史前文化的核心地位,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经过约一千年的激荡沉淀,在公元前两千纪的前半叶,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青铜文明在伊洛盆地强势崛起。二里头文化是夏代晚期文化,夏和随后的二里岗商文化便是建立在这史前文化长期密切交往形成的“中国相互作用圈”上。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以及随后的秦汉帝国,与庙底沟类型的分布区和影响区若合符节,显然并非偶然。

庙底沟二期文化,既有仰韶文化的某些特点,也有龙山文化的鲜明特征,可以认定河南龙山文化就是从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起来的。这样一来,中原地区古代文明的连续性,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就得到了考古学的证明。仰韶文化发展成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再发展成为商文化,中国古代文明的根,就这样追到了仰韶文化。

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或“早期中国文化圈”萌芽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河南裴李岗文化时期,正式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河南庙底沟类型时期。

距今5300-4700年的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发现三重环壕,中心位置有大型房址、院落,有的属于宫殿式房屋。

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原模式”,其内涵特征为生死有度、重贵轻富、井然有礼、朴实执中。这样就可以解释贵族墓葬内随葬品较少且多为简陋陶器,墓葬规模与随葬品形成鲜明反差。

河南汝州阎村出土伊川缸上所绘鹳鱼钺图中,白鹳应为首领本人所属族群的图腾,鱼则为敌对族群的图腾,钺则象征军权,该图即表现了首领生前曾率领鸟族群同鱼族群进行战斗,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具有纪功碑性质。鸟、鱼族群的文化大致对应黄帝的庙底沟类型、炎帝的半坡类型。

西坡遗址的发掘,揭示仰韶文化中期的中原地区,已经开始走上了社会分化之路。它是一个“务实进取”的文化,它“强调军权和王权,讲究气派(如大型房屋和大型墓葬)却不尚浮华”。西坡大墓“阔大特殊而珍贵品不多”的现象,正说明这是“中原模式”的质朴习俗。

河南灵宝西坡F106,中部四个顶梁柱,空间空旷并不适宜日常居住,应是举行祭祀仪式等的宫殿式建筑。

河南灵宝西坡M27等墓葬面积很大,出土代表军权的玉钺,可知墓主身份等级较高。

约公元前60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中段后,各文化区交流显著加速,中国大部地区文化交融整合成四个文化系统,中原河南裴李岗文化的强势地位凸显并对外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有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意义上早期中国的雏形。

“早期中国”不像西方有那么丰富的创世神话,有的只是祖先们一代代传承奋斗的传说,这样的“聚族而葬”习俗和祖先崇拜观念,对应现实中“聚族而居”的社会模式,至西周以后形成强大的宗法制度和孝道观念,并延续至今。

“早期中国”墓葬基本都是土葬,讲究让先人“入土为安”,实质或许是为活着的人提供继承祖先土地长期农耕的合理性。中原等地自河南裴李岗文化以来,墓地就分区分组,排列有序,其空间秩序应当主要依据血缘辈分,体现对祖先的敬重和长久历史记忆,也应当是现实中重视氏族社会秩序的反映。

实际上,齐家文化出现的时间比仰韶文化要晚些。

时间轴上东边的文化竟然先于西边的文化冒出来。

这下好了,既然东方的文化更早,那么中华文明就不可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是从东往西传播的。

从公元前3500年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经河南龙山时代,到夏商周“王国”时代,都只是在河南庙底沟时代形成的最早中国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庙底沟时代恰好也是社会开始走向分化的时代,开启了早期中国文明起源的先河。河南庙底沟时代中原文化大幅度扩张影响,带动周围的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崧泽文化等渐次开始了文明化进程,既与其令人仰慕的“文明”成就有关,也离不开战争的直接促进作用。庙底沟时代形成的最早的中国文化圈,东达海岱,西至甘青,南达江湘,北逾燕山,涵盖了现代中国的大部地区。

《国语》里面讲后稷后人窜居于戎狄之间。显然,戎是周对西部部落的蔑称。

对于哦滴哦滴都四哦滴来说,范文澜先生在世时,他知道并且发现了距今9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大河村文化、二里头文化吗?

受到长江下游上山文化的陶壶等泥质陶器的影响,裴李岗文化出现泥质陶。

裴李岗文化人群的西进,催生了渭水和汉水上游地区白家文化的诞生。

裴李岗文化向北,对华北的磁山文化、向南对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都有影响。

正是由于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发挥了纽带作用,四个文化系统初步联结为一个相对的文化共同体,从而有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起源。

政治上中国的起源应当在距今4700多年的河南中原庙底沟二期之初或者传说中的轩辕黄帝之时。

马家窑文化本身是仰韶文化拓展到甘青地区后与当地文化融合的产物。

马家窑文化的人群在距今5000年左右向西南拓展至青海中部甚至进入青藏高原东南部,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卡若文化等,还为青藏高原带去了黍、粟等作物种植;向西则已经延伸到河西走廊中西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