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明朝的发展之路

鬼鬼电影了解 2023-10-19 00:39:10

一、隋朝

隋唐时期,分为隋朝和唐朝两个时期。两朝在思想上比较开放,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较为开明,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全国政局相对稳定。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隋朝(581年~618年),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创建者是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1.隋朝的统一

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条件成熟;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隋文帝重视并加强军队建设为隋朝的统一准备了军事条件;江南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于北周静帝,建立隋朝,北周亡。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生产,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了交流与发展。

隋朝疆域图

2.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创立的,三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唐太宗时进一步划分三省的职权: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而又严密的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3.科举制

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以上是隋朝。

二、唐朝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并且设有东都洛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极长、国力极强盛的朝代之一。

1.贞观之治

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所杀,腐朽残暴的隋王朝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灭亡了。当农民起义蓬勃发展的时候,隋朝大臣李渊父子趁机起兵,攻占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唐高祖李渊把帝位传于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其主要政绩有以下几点:(1)任用贤臣,善于纳谏。任用被称为“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任用著名谏臣魏徵;(2)调整统治政策,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又实行租庸调制,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3)继续采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隋朝的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但有才能的人参与到政权中来。

(4)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注意改善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5)实行促进对外交往的政策,注意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那时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70多个,中国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

唐太宗统治时期,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因唐太宗年号为“贞观”,历史上就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2.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女,唐贞观十五年(641年)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大批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朝天子“册命”。

3.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奖励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有才能的人,破格选用和升迁,如名相狄仁杰、姚崇等。然而,在她统治期间也存在一些弊政,如重用武氏家族,大肆崇佛等。武则天当政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后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开元盛世

武则天以后,唐朝政局动荡,直到唐玄宗即位,才稳定了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颇有作为,能够任用贤能,如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开元间的政局为之一新,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清明、文教昌盛、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政治十分腐败。另外,军事上安排失当,形成外重内轻及军备废弛的局面,使得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不受中央节制。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后来,安禄山的旧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到763年,唐军才打败叛军,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了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此后唐朝出现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

6.黄巢起义

唐朝后期,政治混乱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唐朝末年水旱灾害频繁,官吏却照旧催租。

875年,王仙芝领导山东、河南一带农民数千人在长垣起义。同年,黄巢起义响应。后来,王仙芝战死,起义军在黄巢领导下采用避实击虚的方针流动作战,转战了大半个中国。881年初,起义军开进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齐。唐朝统治者向起义军反扑,883年,起义军撤出长安。884年,黄巢在泰山附近兵败自杀。

黄巢起义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黄巢起义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冲击了最高统治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其次,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进一步摧垮了魏晋以来腐朽的士族势力;再次,农民军首次提出平均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均产、均田的要求。

1.大运河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今北京),南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抵余杭(今浙江杭州),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邯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2 700多公里,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

2.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唐初统治者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唐朝的均田制规定,每满18岁以上的男子受田100亩。其中20亩可以传给子孙,叫作“永业田”;80亩归农民使用,死了以后归政府回收,叫作“分口田”。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谷物两石,叫作“租”;纳绢两丈或布两丈四尺,叫作“调”;服徭役20天,不去服役的也可以交纳绢或布以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租庸调制,特别是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这些在客观上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两税法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愈加严重。政府手里缺乏可以直接支配的土地,不能继续受田。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继续维持,政府财政收入相应地大幅减少。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了两税法。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按户等纳钱,按田亩纳粟米,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4.曲辕犁

唐代后期出现的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重大改进。它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1.文学

唐朝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流传至今的有2000多位诗人创作的近5万首诗歌。唐诗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陈子昂也是初唐有名的诗人,并且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2)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泛、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代表人物高适、岑参)与“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孟浩然、王维)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3)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白居易的讽喻诗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4)晚唐较著名的诗人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他们的咏史诗感人至深。

2.雕版印刷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印刷术中雕版印刷为最早。早在隋唐期间,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唐朝印制的《金刚经》。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天文学

僧一行是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他的倡议和指导下,唐政府派人到全国进行天文观测。他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并测量出子午线长度,这对于测知地球大小有重大参考价值。他还编制了《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表明中国古代历法的成熟。

4.医学

唐代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共30卷,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属于综合性临床医著。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被后世尊称为“药王”。孙思邈重视医德,是中医医德规范的制定人。

5.建筑

隋唐时期,由于经济繁荣和交通运输的需要,建造的桥梁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赵州桥。赵州桥坐落在河北赵县洨河上,建于隋大业年间(605年~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 400年的历史,几经地震,桥身仍然坚固,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在中外桥梁史上居于重要地位。

1.玄奘

玄奘是汉传佛教史上伟大的译经师之一,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唐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历经艰难,抵达天竺。他游学于天竺各地,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洪福寺、玉华寺等寺院研究和翻译佛经直到圆寂,所译佛经70多部。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严谨,所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他还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大大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玄奘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即以玄奘为原型。

2.鉴真

鉴真是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高峰。他经过10多年的努力,6次出海,历经艰辛,最后于754年到达日本。那时他已67岁,双目失明。他把中国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医药学带到了日本,至今留存的日本奈良招提寺就是在他的设计和指导下建成的,他还为日本鉴定了许多中草药。鉴真为中日交往做出了特殊贡献。

3.遣唐使

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来华。从唐贞观年间开始,日本10多次派出遣唐使,人数最多的时候达600人,其中不少是留学生和学问僧。他们认真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对传播中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的人发起的,新政中的制度大多以唐制为蓝本,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制唐长安的样式,各级学校也教授儒学。

以上就是隋唐的发展过程中的事件也说明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多姿多彩。

3 阅读:142
评论列表
  • klkl 2
    2023-10-19 15:39

    写的是隋唐,题目怎么是隋明啊

    鬼鬼电影了解 回复:
    顺便一起普及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