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黄庭坚说:“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
范仲淹,谥号“文正”,弘文扬武,德厚品高,堪称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政治上,他推行“庆历新政”开风气之先;文学上,则有二十卷《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家风家教方面,范仲淹作《家训百字铭》,成就范氏家族800年兴盛不衰。
回首过去,多少世家大族,不过昙花一现,湮(yān)灭于历史烟云。
范氏家族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代代有人才。
这一切的奥秘,就藏在范仲淹所留下的100字当中!

01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译文:
尽孝要竭尽全力,尽忠要一往无前;兄弟姐妹应互帮互助,慈悲之心无有止境。
感悟:
《太上感应篇》中写:“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对父母孝,是最基本的人伦;对国家忠,是最应有的担当。
神仙从忠孝上起,尽孝尽忠,不遗余力,方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在家,还要友爱兄弟姐妹,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自然人和家兴。
若是兄弟不悌,姐妹不和,内耗不断,往往就是一个家走下坡路的开始。
在外,也当心怀慈悲,福泽他人,利人是利己的根基,家族才会繁荣昌盛。

02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译文:
认真研读圣贤书,如敬重父母般敬重师长;知书达理不要张狂,谦逊友善和睦邻里。
感悟:
《礼记》中讲:“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老师,承载着知识与品德传承的重任,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生而为人,既要读书进业,增长见识,也要尊师重道,修养德行。
因为,努力读书的真谛,是为了明理知礼,而不仅是为了功名利禄。
哪怕书读得再多,身份地位再高,也要谦卑自持,以礼待人,无论亲友或邻里。
学识过人,品行过关,教养出众,才是行走世间无往不利的通行证,带领家族更上一层楼。

03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译文:
尊敬长辈关爱幼小,怜悯孤寡体恤贫民;谦卑恭敬廉明自持,为人处世戒骄戒躁。
感悟:
《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重长者,关怀幼儿,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社会上孤寡贫困的弱者,亦要不吝惜给予关爱与帮扶。
善人者,人亦善之,善意流转间,温暖才会惠及自己和家人。
同时,要守住内心的底线,廉明自律,守住谦卑的姿态,戒骄戒躁。
贪则多失,躁则多败,内心欲望太多,把自己看得太重,皆为取祸之道。
当家庭成员心怀仁爱、心存敬畏时,方能广结善缘,远离祸患,行稳以致远。

04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译文:
不随意废弃写过字的纸张,报答五谷给予我们的恩情;做事顺应天理,博爱万物生灵。
感悟:
谚语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珍惜字纸,是对知识的敬重;珍惜五谷,是对自然的感恩。
惜物,就是惜福,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有深厚福泽临门。
行事,亦要遵循自然规律与道德准则,爱护生灵,尊重生命。
千万不可肆意妄为,不可违背天理,图一时痛快,践踏花草,虐杀生命。
天地之大德曰生,一草一木皆有生生之意,与万物和谐共生,家族亦可源远流长。

05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译文:
处世要践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修身应谨遵祖辈先人教诲;儿孙要以家训为戒,种下善因,才能发扬祖业,有所作为。
感悟:
《易经》中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德传家,方可十代以上,行善修德,是兴家传家的不二法门。
范仲淹设立义庄,周济族人,恩义广施,也印证了“德泽后世”。
反之,作恶多端,德行有失,再兴旺的家族都必然会日渐走向衰败。
后辈的子孙,在享受祖宗的遗泽时,更要谨记先人的教诲。
家训不可忘,家规不可违,即使是一言一行,都不可辱没家声。
长此以往,善念植根于血脉,德行烙印于精神。
不仅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向上向好,更能代代传承,荫庇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