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在早期历史上,清朝与英国王室为了保护皇室血脉,曾大力提倡近亲通婚,结果生下了一大批有缺陷的世家子弟。
从这之后,大家都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了,而且法律也禁止近亲结婚。不过,动物之间可没有人类那么多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发情交配期间,基本上属于是六亲不认,有的杀了自己的亲人吃掉也十分常见。
然而,有句老话说得好“马不欺母”,如果一只雄性动物碰到了自己的母亲会发生什么?
在人类社会中,近亲繁殖是一种有违人伦的行为。但在动物世界里,近亲繁殖是很常见的事情。不管是猫还是狗,又或者是其他动物,在发情期都有近亲交配的现象。
就拿猫来说,发情的雌猫不管彼此是谁,都会选择“父亲”或者“儿子”进行交配。一个不慎,就有可能使雌猫受孕。
不只是猫,狗也有近亲交配。在农村,人们喜欢养一条狗来看家护院,当狗七到八个月的时候,狗的性成熟了,这个时候,它们会和任何亲戚交配,主人经常会阻止。
然而,近亲繁殖在动物界也存在风险。尤其是家养宠物之间的近亲繁殖,可能会导致一些先天性疾病。以无毛猫的培育为例,虽然无毛猫为对猫毛过敏的人带来了便利,但其培育逻辑却十分不人道。
上世纪七十年代,加拿大一位养猫者,发现自家幼猫毛发格外稀少,便让母猫回交繁殖,培育出加拿大无毛猫。但用这种方法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很可能会导致基因中的隐疾。
相比之下,植物界的回交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例如,在红薯的育种过程中,通过回交可以得到同时具有抗虫害、产量、口感等优势的新品种。专家会利用两种红薯的优势,通过重复回交获得理想的新品种。
虽然近亲繁殖会加大后代基因缺陷和隐性病毒的概率,对动物的成长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但野生动物通常会主动避免近亲繁殖。
比如雄狮在性成熟后会离开狮群,寻找新的领地和伴侣。同样,雌狮也会在性成熟后离开狮群,寻找新的领地和伴侣,以避免近亲繁殖。
对于群居动物来说,雄性和雌性的性别角色分工明确,有时甚至还会有男性之间的竞争和斗争。比如在狮群中,雄狮必须与其他雄狮争夺领导权,这样才能获取配偶和生育权利。
而一旦这些雄狮年龄增长并且无法再赢得领袖的地位,则会被淘汰出局,这种残酷的竞争机制确保了狮群的繁荣和狮子的进化。
另外,许多独居动物如老虎,也存在着类似的性别差异和社会等级制度。成年后的小老虎会独立外出寻求伴侣,形成新的家族并与父母隔离。
相反,雌性则会在同一片区域内继续维持原有的家族规模和稳定性,这种性别角色的划分和隔离机制保证了老虎的繁衍和进化。
不仅如此,很多动物如青蛙和蟋蟀可以通过体味分辨同一个巢穴长大的同伴,从而避开近亲。雌性动物如果周围没有合适的交配对象,也会推迟自己的性成熟,确保不会与近亲交配。
最为关键的是,动物界还演化出了其他更复杂的方法来识别亲属,避免近亲繁殖。
例如,有些鸟类可以通过分析同伴的叫声和羽毛颜色来判断亲缘关系,土拨鼠则依靠专门的面颊腺分泌物的气味差异来识别同胞,部分两栖类动物如蟾蜍能够通过皮肤分泌物的化学成分检测亲属。这些识别机制都建立在长期进化的基础上,可靠性很高。
当无法避开近亲时,一些物种还演化出了近交忌避的行为,即通过本能拒绝与亲属交配,这在软体动物和一些脊椎动物中较为常见。
据说,马这种动物,在这一点上更是出类拔萃,所谓“马不欺母”,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有一位网友说,他家里养了一匹马,那匹马发情后,家族想用它的后代来繁殖,结果那匹马死活不肯配合。最终,家人无法用布蒙住小马的眼睛,成功繁殖。
然而,当蒙眼布取下小公马的时候,这匹小公马却像是疯了一样,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拼命地用脑袋去撞墙。
由此可见,无论是群居、独居还是家养,大部分动物种群都通过各种先天或后天的适应机制,形成了有效避免近亲繁殖的方式。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定启发,要牢记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避免基因库过于单一化。
值得一提的是,近亲繁殖还可能导致一些难以察觉的隐性问题。比如免疫力下降,对疾病和环境变化敏感度增加。这会减少物种抵御灾难的能力,长此以往,可能导致整个种群数目锐减,严重时濒临灭绝。
不管怎么说,动物和人类的世界有很多共同点,但在情感和伦理道德等方面却有所不同。这一点不仅反映了各自的生活习性及生态需求,也是自然规律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未来的研究当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自然界的各种奇妙现象,从而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