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将战线向西推进之时,俄罗斯仍在着重打击乌克兰的军工相关企业,意在通过这种摧毁其战争潜力的方式,进一步摧垮乌克兰正在消减的士气和战争意志。
考虑到这种打击方式的效果,俄军不下手则已,一抓住机会下手是真够狠,日前美国《新闻周刊》报道了俄军对位于苏梅州北部绍斯特卡重要军工厂的一次空袭。
(“伊斯坎德尔”的优点是技术成熟可以大批量生产,目前已是俄军袭击乌克兰纵深最主要的导弹)
事情发生在2024年12月31日,俄军对这座小城的一座火药工厂和一座雷管工厂,连续砸下13枚“伊斯坎德尔”短程弹道导弹。虽具体损失并未得到披露,但根据知情者透露的部分情况,结合“伊斯坎德尔”可搭载480到700千克高爆或集束战斗部来看,说这两座兵工厂直接从地球表面“被蒸发”并不为过。
法国《世界报》采访了一名在乌克兰陆军第104国土防卫旅服役的军官塞尔希·科斯汀斯基,这位指挥一个无人机连的军官表示,位于绍斯特卡的乌克兰“国家主要军火生产基地已被摧毁”,说的应该就是这两座兵工厂。
绍斯特卡位于苏梅州西北部,与俄罗斯布良斯克州的距离只有不到50公里,去年年底的那次攻击也得到了苏梅军事管理局局长阿尔秋赫证实,称俄军在当地时间凌晨3点向绍斯特卡的目标发射了4枚导弹,5小时后又发射了9枚。
(“伊斯坎德尔”空袭尼古拉耶夫时一处坦克修理厂的红外影像)
从《新闻周刊》的报道来看,俄罗斯官方媒体也证实了对绍斯特卡兵工厂目标的袭击,而且可能还不止一两次。首先是一位知情的俄罗斯官员的说法,表示俄军使用自杀式无人机对绍斯特卡兵工厂进行了袭击,接着俄方官媒表示2024年1月俄军动用6枚Kh-59巡航导弹空袭了绍斯特卡的雷管工厂。
这还不算完,按照《世界报》的报道,俄军一直对这座边境小城持续实时监视,也就是说只要俄军认为有必要,随时会对绍斯特卡再度发起空袭。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乌克兰官方以及不少西方媒体,都对俄军使用远程精确打击手段摧毁乌克兰的某个目标语焉不详,除了电力、水利等基础工业设施,几乎不会在遇袭后马上公布是哪里遭到了袭击,最多只承认确实遭到俄军导弹空袭,并借机将这些袭击称为“屠杀平民的恐怖主义行为”。
实际上不难猜测,俄军空袭造成部分平民伤亡在所难免,但要说故意针对非军事目标进行打击,可信度非常低,所以大部分时候都是乌克兰官方和西方媒体混淆视线,试图降低俄军打击乌克兰军事目标的舆论影响。
(虽然不先进,但对俄军来说有就不错了)
例如,俄军对绍斯特卡兵工厂的空袭,当时乌克兰官方只承认有这么一回事,但对严重程度避而不谈,外界始终无法得知这两座兵工厂具体受损程度,就算俄罗斯方面声称已将其摧毁,但没有乌克兰官方承认,也只能视为一面之词。而过了几个月,通过外国媒体对前线参战军人的采访透露出来,虽说其目的难说究竟是什么,但起码还是承认了俄军对乌克兰这些军事基础设施的打击卓有成效。
类似情况包括2024年11月,俄军动用“榛树”中程弹道导弹空袭位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南方机械制造厂。这座工厂自苏联时代就是主要的导弹生产基地,俄乌冲突爆发后继续生产“海王星”反舰导弹和“雷霆-2”战术弹道导弹,同时还有消息称承担了部分坦克装甲车辆的维修和翻新工作,因此成为“荣幸”地成为“榛树”的首个目标。
(“榛树”中程弹道导弹分导式弹头落地瞬间)
从远处监控摄像头的视频来看,“榛树”的6个分导式弹头各携带6个子弹药,分批落在南方机械制造厂厂区,但没有引起明显爆炸,推测装载的是惰性弹头,依靠下落时产生的动能造成毁伤。
事后乌克兰方面依然什么都不说,只声称受到有限的损失,看来要搞清楚当时南方机械制造厂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许要等很长时间,才有可能通过此类采访的方式透露出来,毕竟承认损失造成的舆论影响过于重大,而这正是当前乌克兰政府需要竭力避免的。
不过这也和俄罗斯军队自身能力的局限有关,不仅无法对乌克兰腹地形成不间断的监视和侦察,连真正称得上饱和式打击的空袭都没有多少,更多的还是依靠乌克兰防空方面的漏洞,发起规模有限的精确打击。
虽说这样的打击依然具有威力不小,但造价不菲的“伊斯坎德尔”也不能算理想的打击方式,只是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俄军装备的大口径远程火箭炮射程不够,大部分都在100公里以内,部分200公里射程如“龙卷风-S”并未得到实战证实,即便是真的,这点射程也只能执行前线战术打击任务,无法对乌克兰纵深腹地造成威胁。
(俄军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这种可以由火箭炮发射的战术弹道导弹)
从俄军面临的窘境来看,解放军选择在发展中程弹道导弹的同时,也加强陆军远程精确打击火力显得非常具有前瞻性,例如PHL-191箱式火箭炮和BRE系列大口径火箭弹,可以让陆军可以单独发起接近短程弹道导弹射程的攻击,大幅增强火力打击和支援的时效性。俄军如今面临的困局,就是解放军最好的经验教训,以及该下狠手时绝不能心慈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