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共情不一定是可靠的

人在某些时候会产生共情,会同情动植物,看电影或书本的时候会感动,甚至会和其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一些事件。人们往往容易被

人在某些时候会产生共情,会同情动植物,看电影或书本的时候会感动,甚至会和其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一些事件。人们往往容易被共情欺骗,以为产生共情的事物就是好的,起码是真诚的,但事实上却并不一定。

共情无法构成是非善恶的稳固基础,因为共情会因双方在地域、血缘乃至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而有别。同样看一本书,有人会感动得稀里哗啦,有人却没有任何感动的迹象。读者会因为处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血缘关系,受教育程度不同,经验积累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感触。即便是出生在同样环境中的双胞胎,阅读同样一本书,也会产生不同的感触。并不能说读书感动的人,情感就一定是真挚的,不能说他是一个好人,也不能说读书不感动的人就是没心没肺,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同情他人的心思。共情只是因为外界的事物触发了人的情感,才会产生切身的体验,或者说舍身处地的想一想,有了和他人相同的感触,或者感觉自己成了书中的主人公。休谟提出,唯有“明智的观察者”的共情,才能成为道德判断的可靠依据。然而,当理想的哲学概念落回现实粗糙的地面,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是明智的观察者。一个看电影的人很可能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电影院里的观众怎么能够达到置身事外的观察和分析呢?除非是电影评论家,可以采用一种第三者的游离作品之外的态势观察和分析。不然一般的观众只会看着电影感动,或者是游离在电影之外,觉得电影拍的不好,不会让人感动。

共情的人并不一定是多愁善感的人,而多愁善感的人一定容易共情。有人比较坚强,并不容易落泪,但看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却哭得泪流满面,主要还是电影中的主人公触动了他。主人公的经历和他的经历类似,让他不免有一种同感,而且觉得主人公就是他。他看了一场电影,等于看了一场自己的经历,或者说把主观自我投射到主人公身上,跟着主人公“经历”了一些事件,感同身受,产生了共情,也就感动了。倘若影片中的主人公和他没有相同的经历,也没有什么共同点,那么他就不会感动了,而是像看别人的故事一样置身事外,当然也就不会产生严重的共情了。每个人的经历似乎都不一样,感情点的触发也不一样,可能一部电影能触发很多人的感情点,让很多人产生强烈的共情,但也有一部分人并不认同,认为电影演的不真实,只是在煽情,却不能感动人。那么这种共情并不一定可靠,只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或者说电影中的情感激发了人的情感点,让人产生了情感共鸣。一般来说,多愁善感的人容易产生共情,而理性思维比较强的人不容易产生共情。多愁善感的人即便读一首古典诗词,也会黯然神伤。读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时候,竟然能够陷入沉思,回到过去的记忆中。而理性思维比较强的人,并不会感动,即便读了让人感动的故事,也不一定泪洒当场,不会产生共情。

共情有感性的和理性的区别。感性的共情就是情感共鸣,听到一句话就有可能哈哈大笑,也有可能黯然神伤。看书,看电影,听别人说话,看到外界的其他景物,都有可能产生感性的共情。有人看到流浪狗很可怜,就要救助流浪狗,把流浪狗弄到家里,给它洗澡,给它喂食,还要买狗粮,买狗窝。其实是这人对流浪狗产生了共情,以为流浪狗很可怜,其实狗并不知道什么叫可怜。虽然狗没有人那样完备的意识,但狗也有对自己的一定认知,能够顺应生理需求。有人看到乞丐沿街乞讨,感觉很可怜,就要给乞丐买一些食物,或者给乞丐一些钱。但这些食物和钱只是暂时帮助乞丐渡过难关,却并不能让乞丐变成正常人。国家要救助一些贫困户,每年给他们发钱,等于发贫困补贴。这些钱只能帮助他们度过一些难关,却并不能帮助他们脱贫致富,除非他们想要脱贫致富,自己去打工挣钱,不然整天歇着,还领着贫困款,就一定不能富裕。理性的共情有所不同,就是有人偏重于理性,听到一句富有哲理性的话,就马上产生了情感共鸣,以为那句话非常有道理,尤其对自己来说,很有帮助,就要记住那句话。不管是名人名言还是民间俗语,只要能点到实处,让人们认同,就可以产生理性的共情。

感性的共情往往不可靠,因为人可能受了自身经验的支配,而经验的形成又大多比较偏颇,很容易误导人。倘若一个人多愁善感,就会被人们认为没有勇气,不坚强。感性的共情往往受个人经验的支配,并不可靠,而理性的共情也不一定可靠。因为很多道理也具有偏颇的属性,有的以偏概全,虽然可以符合人们的认识心理,但并不一定反映事物的真相,也不一定诱导人探究事物的真相。共情既可以让人关心和援助他人,也可能诱发施虐行为与群体暴力。有的虐待狂在虐待动物或他人的同时感到很兴奋,而这种莫名的兴奋就是共情导致的———— 一种能够跨越界限,触及他人内心感受的能力。这种共情的背离被扭曲成了对他人痛苦的享用与利用,而不是关切与理解。

如此来看,共情并非道德的同义词,也并非是正确无误的,很有可能走向事情的反面。有人同情犯罪分子,居然敢窝藏犯罪分子,也就成了同犯,这种共情是不可靠的,甚至会让人走上不归路。而对于他人以及群体的施虐和暴力也是共情导致的,已经完全扭曲,把自己的兴奋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当然就更不可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