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本名叶赫那拉氏,别名西太后、老佛爷,于 1835 年 11 月 29 日诞生在北京。她出身满洲正黄旗,父亲惠征曾任安徽宁池广太道道员,在清朝皇族家谱中有明确记载,她是 “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乳名兰儿,在那个时代,女子的名字往往不被重视,人们多以姓氏相称。
叶赫那拉氏在家中排行第三,两位兄长在仕途上各有建树,大哥照祥官至护军都领,承袭恩公;二哥桂祥做到都统一职,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后来光绪皇后隆裕的父亲。而她的妹妹,则嫁入醇亲王府,成为光绪皇帝的生母。
叶赫那拉氏的童年时光洋溢着幸福的气息,她天生聪慧,经常跟随父亲涉足官场,既见识了官场的阴暗面,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谋略和远见。然而,当她的父亲惠征因冤案牵连而病逝后,她失去了生活的依靠。
1851年,咸丰皇帝即位之初,清朝内忧外患不断,而咸丰皇帝却沉迷于享乐,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在这一年的选秀中,叶赫那拉氏因其出众的容貌被选为宫女。尽管宫中美女如云,她并未立即得到咸丰的青睐,只能耐心等待机会。
一日中午,咸丰皇帝与嫔妃在后花园游玩时,突然听到一阵悦耳的歌声,循声而去,发现了叶赫那拉氏。自此,她得到了咸丰的宠爱,第二天便被封为贵人。但皇宫中美女众多,咸丰很快就将她遗忘。
后来,叶赫那拉氏在皇后钮祜禄氏的坤宁宫当差,她深知皇后的地位不可动摇,因此处处讨好,勤勉侍奉,赢得了皇后的青睐。一天,咸丰皇帝退朝时,恰逢皇后奉太后之命前往慈宁宫,叶赫那拉氏也在随行宫女之中。四年未见,咸丰发现她依旧美丽动人,不禁心动,便留住了她。得到这个机会后,她倍加珍惜,用心伺候皇帝,常常逗得皇帝开心,逐渐获得了咸丰的宠信。此外,她还讨好皇太后,赏赐皇帝身边的宠臣,对皇后也依然恭敬有加,皇后因此常在皇帝面前为她美言。在她的努力下,叶赫那拉氏很快从贵人晋升为懿嫔。
对叶赫那拉氏而言,能否继续晋升,关键在于能否为咸丰生下子嗣。咸丰即位后多年无子,婚后七八年间,近20位后妃也未能为他诞下子女,宫中颇感蹊跷。咸丰五年(1855年),后妃中终于有了喜讯,与叶赫那拉氏同时进宫的丽嫔他他拉氏生下了一位公主。紧接着,叶赫那拉氏也怀孕了,在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了大阿哥载淳,他也是咸丰唯一的儿子。兴奋的皇帝立即将懿嫔晋升为懿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实际上,咸丰皇帝并不擅长治国理政,他钟爱歌舞升平的生活,沉醉于脂粉环绕的氛围,只愿生活安稳平静。面对清朝当时混乱的内政外交,他感到无能为力,厌烦至极,连奏章都不愿翻阅。敏锐的懿贵妃察觉到咸丰对政事毫无兴趣,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她天生对政治充满兴趣,此时正好可以主动提出帮助咸丰处理奏章,既能接触权力中心,又能为咸丰解决难题,赢得他的信任。借此机会,她逐渐将人生目标定为掌控大清政权。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压迫和国内迅速发展的太平天国运动让统治者焦头烂额,各地告急的奏章令咸丰皇帝坐立不安。懿贵妃便帮他批复奏章,出谋划策,挑选合适的人才。
1860年,咸丰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清政府岌岌可危,英法联军步步逼近北京。咸丰皇帝知道朝廷危在旦夕,带着皇后、懿贵妃和儿子载淳逃往避暑山庄。英法联军提出了诸多赔款和割地的要求,咸丰无奈只得一一答应。同时,俄国也在北方侵占大清领土,使局势更加恶化。咸丰皇帝最终不堪重负,因病倒下。
在皇帝病重期间,懿贵妃抓住机会,直接批阅奏章,从而对朝廷的情况了如指掌,为她日后专权奠定了基础。
当时,清朝腐败严重,“八旗”和“绿营”军队战斗力低下,屡战屡败。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咸丰命令长江南北的官僚地主组建团练武装。咸丰三年(1853年),在家守孝的曾国藩带头成立了湘军,攻打太平军。自此,曾国藩声名鹊起,成为满族统治者信任的汉族官僚。
1861年7月,咸丰皇帝自知命不久矣,便立懿贵妃之子载淳为皇太子,并任命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政。相传咸丰皇帝看出懿贵妃野心勃勃,参与政权过多,于是写下遗诏,嘱咐皇后若懿贵妃日后有危害朝廷之举,可召集朝臣将其处死。随后,他将遗诏交给了皇后钮祜禄氏。如此安排后,咸丰皇帝才安心离世。
咸丰皇帝去世后,皇太子载淳继位,八大臣为新皇帝拟定的年号为“祺祥”。载淳尊嫡母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因钮祜禄氏的尊号前两个字为“慈安”,她被称为慈安皇太后;她的居所钟粹宫位于紫禁城东路,民间称其为东太后。而叶赫那拉氏的尊号前两个字为“慈禧”,她被称为慈禧皇太后;她的居所储秀宫位于紫禁城西路,民间称其为西太后。
慈禧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咸丰皇帝在世时,肃顺等人独揽政权,无视慈禧的存在,她对此怀恨在心。尤其是因为肃顺曾建议咸丰皇帝杀掉慈禧,只留儿子载淳,以防她日后掌权,她对他恨之入骨。她的野心驱使她迫不及待地等待时机。咸丰皇帝尸骨未寒,慈禧便已经开始行动。她暗中策划,让自己的支持者上书,请求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怡亲王载垣,即当时的辅政大臣,立即否决了这一提议;肃顺经过冷静分析,猜到这是慈禧的主意,识破了她的野心和小动作,为杜绝此事,他亲自否决,并明确表态。
慈禧见八大臣如此阻挠,心中更加不满。她一心想掌控朝政,却始终没有机会插手。她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发动政变,彻底解决问题。
慈禧首先瞄准了“同道堂”印章。咸丰皇帝临终前,为牵制八大顾命大臣的权力,给皇后留下了“御赏”印,给皇太子留下了“同道堂”印。因太子年幼,由慈禧代为保管。她利用皇帝生母的身份,掌握了“同道堂”印章,在与辅政大臣的斗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同时,她清楚,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权力梦想,必须除去辅政大臣。她想到了在北京主持朝政的恭亲王奕訢。一来,奕訢在朝廷中有众多支持者;二来,在清朝与各国谈判时,奕訢满足了外国使者的许多要求,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慈禧想将奕訢拉拢为自己的助手,帮助自己夺取政权。
奕訢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二人一拍即合。得到奕訢的帮助,慈禧行事更加顺利。很快,她便开始拉拢属于自己的权力集团,与八大臣集团对立,时常在朝堂上指责八位辅政大臣权力过大,总揽朝政,若不及时制止,必有祸患。慈禧借此势头逐渐削弱八大臣的权力,继续收买其他权臣为己所用。由此,慈禧的势力日益壮大。
一切准备就绪,只待舆论导向。慈禧和奕訢策动了一批官员弹劾肃顺等大臣,制造两宫垂帘的舆论。咸丰在位时不得宠的一些大臣纷纷指责肃顺等人独揽大权,提出“为今之计,非皇太后亲理万机,召对群臣,无以通下情而正国体”,要求皇太后垂帘听政,撤销顾命大臣。慈禧还大胆地做了一些政变前的试探,削减了几个辅臣的军权。对此,肃顺主张“先行下手”,但遭到其他辅政大臣的反对。
1861年,咸丰皇帝的灵柩要运回北京,八大臣全部在护送队伍中。慈禧抓住这个机会,立即召集恭亲王奕訢等人,利用自己在朝廷中的势力,称肃顺等人伪造辅政诏书,以此罪名将八大臣全部缉拿,八大臣因此被铲除,慈禧名正言顺地开始垂帘听政,立下大功的恭亲王奕訢被封为议政王,执掌军政大权。
1861年10月9日,载淳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将年号“祺祥”改为“同治”,以示皇帝与两宫皇太后共同治理朝政。11月1日,同治帝奉两宫皇太后到养心殿垂帘听政。因这一年是辛酉年,历史上称之为“辛酉政变”。
恭亲王和两宫皇太后都意识到,必须将政变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因此,尽管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都是肃顺重用之人,但因战事仍需依靠他们,不能贸然除掉,曾国藩等人最终未受政变牵连,依旧被重用。这样,咸丰之后的政坛三巨头共同面对动荡局势,不得不携手应对。
慈禧不断增强的权力欲望和缜密的思维计划,帮助她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得以垂帘听政,掌握朝廷大权,当时她年仅二十七岁。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满十八岁。在朝臣的多方施压下,慈禧不得不让同治亲政。同治希望善用自己的权力治理国家,但慈禧对他履行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极为不满,常借故训斥他举止不当、处理政务不力,自己更是主动找机会参与朝政。由此,母子二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慈禧与同治在重建圆明园和革去奕訢官职一事上产生了较大冲突,最终导致同治帝自甘堕落,逐渐远离朝政。在一些太监的怂恿下,同治帝常去花街柳巷寻欢作乐,不久便染上了性病,1874年12月在养心殿驾崩,年仅十九岁。
慈禧并未直接杀害同治,却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为了更好地掌控朝权,经过深思熟虑,慈禧决定立咸丰帝的侄子载湉为帝,即光绪帝。当时年仅四岁的载湉对慈禧构不成威胁,便于她控制。
这些年来,慈禧把持朝政,对外不断满足外国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和“索赔”,对内则不断派兵镇压以太平天国为主的农民起义,整个国家一片混乱。面对这种情况,她却将主要精力放在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上。慈禧的野心极大,她并不满足于与慈安太后、奕訢共同掌权,而是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在名义上与她共同执掌朝政的慈安太后和曾经的盟友奕訢身上。
慈安太后手中握有先帝的遗诏,经常拿出来提醒慈禧太后行事切勿过分。慈禧因这份遗诏收敛了一段时间,慈安太后因此放松了警惕,却未曾察觉这是慈禧的伪装。慈禧在消除了慈安的戒心后,不断讨好她,最终设法毁掉了遗诏并除掉了慈安太后。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慈安太后患上感冒,慈禧不知从何处得来一个偏方,说是用她的肉与药一同煎煮可以治愈慈安,于是她真的割下自己的肉来煎药。慈安太后见慈禧如此真诚,深受感动,认为那份遗诏对慈禧不敬,遂亲自将其销毁。然而,遗诏刚毁,慈禧便恢复了原样。慈安太后这才恍然大悟,但遗诏已不复存在,她只能无奈地叹息。光绪七年(1881年),四十五岁的慈安太后去世,她的死因究竟是自然死亡还是被慈禧害死,后世众说纷纭。
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面前仅剩的障碍便是奕訢。奕訢自帮助慈禧成功掌权后,一直自视为功臣,在朝中权势滔天,恃宠而骄,与外国使臣交往频繁,令慈禧感到威胁。她认为奕訢已成为自己权力的绊脚石,若不除去他,自己的权力便无法稳固。后来,慈禧抓住时机罢免了奕訢的官职。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进攻越南,中国驻越军队被迫撤退,但法国并未停止侵略,一路逼近中越边境,直接威胁到大清国的统治。慈禧借此宣称奕訢办事不力,使国家面临威胁,遂下令将其罢免。
1856至1860年,西方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而清军的装备仍停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甚至更早的水平。此外,英法联军注重水陆协同作战,以强大炮火掩护陆军登陆,陆上战斗则采用散兵战术;相比之下,清军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因此屡屡溃败。
此后,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洋务派的领袖以曾国藩为首,他们建议购买一批军舰武装中国海防,缩短与强国之间的差距。慈禧对这种简便快捷的强兵之路非常重视,希望借此在短时间内将强敌拒于国门之外。她大力支持购舰计划,并从捉襟见肘的财政中拨出一笔资金用于此途。
奕訢在慈禧垂帘听政期间,设立了京师同文馆,后来又建议在同文馆内增设一馆,专门学习天文和算学,并聘请洋人执教。这一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保守派认为算学和天文学也要学洋人的,岂不是完全洋化了,关键还是“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慈禧思想并不保守,她支持洋务派建立天文馆,并对保守派斥责道:“朝廷设立同文馆,取用正途学习,原以天文算学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机巧。”由此可见,许多洋务措施得以顺利推行,正是得益于慈禧的支持。
然而,慈禧并非出于对大局的重视而支持洋务运动,而是认为国家强大了,自己便能更好地游离于权力和欲望之间。因此,当洋务运动发展到必须进入制度层面、可能触及自身利益时,慈禧便不再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反而成了其终结者。
1884年,慈禧得以独揽大权,她以法国军队来到中越边境、企图侵略中国为由,借口除掉了奕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法战争”的开端。在这场战争中,慈禧不断退让,希望通过谈判及给予对方利益回报的手段结束战争。然而,法国侵略者并未理会她的一厢情愿,不断将战火蔓延至中国内地。
无数清军官兵的愤怒被慈禧的软弱无能和卖国求荣所激发,面对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他们毫不畏惧,奋勇抵抗,顽强拼杀,在镇南关重创侵略者,遏制了他们的侵略步伐。这场胜利被历史上称为“镇南关大捷”。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士气高涨之际,慈禧竟然送给侵略者一份大礼,她下令停战收兵,并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再次让中国人蒙受耻辱。慈禧却对这场“和平解决”的大战感到非常满意。
后来,在她紧锣密鼓地筹备六十大寿庆典时,日本侵略者出兵朝鲜,随后将目标指向中国,挑起了“黄海海战”。由于中国政府的消极抵抗,日本军队不断将战火烧向中国内地,大有席卷整个中国之势,这就是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
对于这场战事,慈禧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与日本人签订《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暂时稳定了局面。由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慈禧的这些行为无异于卖国,中国人民对此愤怒不已。北京城里甚至出现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慈禧终于感受到了民众的压力,她将一切责任推到光绪身上,并罢免了李鸿章的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之职,勉强缓解了民众的愤怒。
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外国侵略者焚毁后,慈禧并未考虑如何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是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晚年游乐的地方——颐和园。更令人震惊的是,她动用的资金原本是用于建设北洋舰队的!缺乏资金的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不堪一击,可以说正是慈禧的罪孽。此外,由于国库亏空,慈禧在民间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以补充国库,导致民不聊生。在当时生死存亡之际的中国,普通百姓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紫禁城内却日日奢华无度。
慈禧太后置国家、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只想牢牢抓住权力,利用这些权力来享乐。为了权力,她可以与自己的儿子对立;为了享乐,她可以不顾外面的炮火连天,将西方列强的侵略视为一场交易的游戏。对于慈禧而言,只要自己的享乐不被打扰,西方列强在紫禁城之外做什么都无关紧要。当时,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无数人死于饥饿与炮火之中,慈禧却对此漠不关心。如此滔天罪行,让后人永远无法忘记。正是慈禧,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耻辱历程的序幕。
当时,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四处起义,守旧派企图利用义和团来排外。1900年6月,义和团在慈禧太后的招抚和默许下大量涌入北京,到处杀害外国教徒,烧毁教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扶清灭洋”运动。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命清兵连同民众一起抵抗。此时的清廷已经腐朽不堪,慈禧原本抵抗决心不坚定,在“乱兵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端不可开”的言论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采取了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