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关陇集团四庭柱》一文里写了李弼、于谨、独孤信、李虎四个人的故事,反响很强烈,大家踊跃发言讨论,阅读量破万,评论量破百,令我深感荣幸。
其中有不少读者朋友说赵贵、侯莫陈崇、杨忠、韦孝宽这些人为什么不讲?
其实对这些人,我在《关陇长风》正传里是有讲的,只不过上文是讲关陇集团的四大派系,而赵贵一系基本被宇文护诛杀殆尽,对后世关陇集团的形成没有什么影响,而侯莫陈崇一直实力不强,不能算单独一系,所以没有讲这两位柱国。
但我内心还是很喜欢赵贵这位热血英豪和侯莫陈崇这位西魏第一猛将的。
至于杨忠、韦孝宽都不算关陇集团的早期创业合伙人,所以也没有讲。
不过考虑到他们的人气很高,今天就用这篇《虎将、名帅、军中仙——北周灭齐的三驾马车》来讲一讲杨忠、宇文宪、韦孝宽三个人的故事。
自从556年宇文泰病逝,557年北周建立以后,于谨、李弼这些西魏开国名将就基本上脱离了军事,告别了战争舞台。
而直到公元577年北周灭亡北齐这二十年间,活跃在北周军界的,主要是当年八柱国以下的十二大将军和二十四开府,他们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为北周开疆拓土,立功疆场。
十二大将军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当属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
是他率军夺取了南梁的巴蜀之地,为今后北周灭齐和大隋灭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长期担任北周大司马,帮助宇文护掌握军队。
声势浩大的洛阳之战就是尉迟迥担任主帅,可惜大败而归,但此战北齐出动了段韶、斛律光、高长恭,试问谁能不败呢?
其他还有达奚武、宇文贵、豆卢宁、李远、侯莫陈顺、王雄等,都是智勇双全、能征惯战的名将,但说到披坚执锐、攻坚克难,还得说“虎将”杨忠。
杨忠经历之坎坷,人生之传奇,在当时非常罕见。
多年以前,杨忠爷爷的爷爷杨元寿来到北魏边防六镇之一的武川镇(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武川县)担任将领,此后杨家世代居住在武川。
至于杨忠、杨坚说自己出身于弘农杨氏,那就跟李渊、李世民声称自己出身陇西李氏一样,各位读者看看就好,大可不必往心里去。
从年纪上说,杨坚与宇文泰都是公元507年出生,又都是武川将领世家子弟,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他们自幼交好,我个人认为他们应该还是早就认识的。
公元523年,六镇之乱爆发,武川被叛军攻陷。
武川英豪贺拔胜、贺拔岳家族与宇文泰家族合力刺杀叛军大将卫可孤后,武川子弟风流云散,一部分人投奔了山西秀荣川的军事强人尔朱荣,比如贺拔三兄弟,一部分人则流落去了河北,比如宇文泰、独孤信、杨忠(详见《敕勒悲歌之刺客联盟》)。
但河北紧接着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叛乱,杨忠和父亲杨帧召集流民与叛军对抗,保卫家园,杨帧不幸战死,杨忠悲痛之余只能继续踏上了流浪之路。
公元524年,十八岁的杨忠来到了泰山脚下,结识了当地女子吕苦桃,两人一见钟情,喜结良缘。
可惜,新婚燕尔之际,却被南梁军抓获,带去了江南。
年十八,客游泰山。会梁兵攻郡,陷之,遂被执至江左。——《周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
其实我查遍史书也没见到这一年南梁有军队深入魏境打到泰山的相关记载,倒是这年正好发生了北魏泰山郡守、武功盖世的羊侃羊大侠起兵造反的事情,所以我认为,是羊大侠抓了杨忠的壮丁(羊祜的事迹详见《敕勒悲歌之再战关中》)。
后来羊侃在兖州(今山东济宁兖州)被高欢打败,逃往南梁,这才将杨忠也带去了南梁。
杨忠在江南住了五年,公元529年,南梁白袍将军陈庆之挥师北伐,杨忠又成为了七千白袍军中的一员,跟着陈庆之一路打进了洛阳(详见《敕勒悲歌之白袍将军、战神传说》)。
尔朱荣在嵩山全歼陈庆之七千白袍军后,杨忠沦为尔朱荣的俘虏,回归了北魏朝廷。
此后,贺拔胜、独孤信奉天子元修之命,南下经略荆州,杨忠就在独孤信麾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杨忠的命运与独孤信紧紧连在了一起。
此后,北魏孝武帝元修与大丞相高欢决裂,离开洛阳投奔割据关陇的宇文泰,独孤信、杨忠一路随行,也来到了关中。
宇文泰、独孤信、杨忠这三个武川老乡重又聚首,但这个时候,各人身份地位已完全不同。
宇文泰是天子元修的妹夫、关陇大都督,长安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领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中王”;独孤信是元修敕封的羽林军武卫将军,也算是朝廷大员;而杨忠是独孤信手下的直阁将军,只能算一名中低级武官。
此后,独孤信奉宇文泰之命征讨荆州,杨忠又在独孤信麾下效力,斩将夺旗,勇不可当。不过东魏随即派侯景、高敖曹反攻,独孤信、杨忠寡不敌众,只能败走南梁,投奔了梁武帝萧衍(详见《关陇长风之四败四叛》)。
萧衍对独孤信、杨忠倒是十分礼遇,让他们在建康安居,但二人心怀故人,三年后,还是辞别萧衍,又回到了长安。
宇文泰对杨忠的武勇非常欣赏,把他召到身边,当了自己的帐内都督。
有一次,宇文泰在龙门狩猎,一只猛兽突然袭来,杨忠踊身上前,左手夹住猛兽的腰,右手伸入猛兽口中,将猛兽的舌头拔了出来,宇文泰大为赞叹,为杨忠赐字“揜于”(鲜卑语“猛虎”的意思)。
从太祖狩龙门,忠独当一猛兽,左挟其腰,右拔其舌,太祖壮之。北台谓猛兽为“揜于 ”,字之。——《周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
此后,杨忠在宇文泰麾下征战沙场,屡立大功。史书记载,杨忠身长七尺八寸,相貌威严英武,武艺绝伦,深沉有见识,胸怀将帅的谋略,加上作战骁勇,一步步因功晋升为征西将军。
河桥大战时,宇文泰被侯景击败,西魏全军溃散,东魏追兵如潮,形势非常危急。当时杨忠率五名勇士守住撤退的桥梁死战不退,杀得身前尸积如山,为西魏军保住了生命通道。
邙山大战时,杨忠身先士卒,深入敌阵,浴血奋战,大杀四方,无人不佩服他的绝世武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又够努力的人,杨忠踏实的性格、顽强的作风、突出的军事能力获得了宇文泰的认可,开始让杨忠独立领军。
而杨忠没有辜负宇文泰的期许,始终奋战在对外作战的一线。在杨忠漫长的军事生涯中,主要有四件标志性事件。
第一件是公元548年,侯景在南梁掀起叛乱,宇文泰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决定趁火打劫,对南梁用兵,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杨忠。
杨忠受封都督三荆、二襄、二广、南雍、平、信、随、江、二郢、淅十五州诸军事,可以说整个湖北和安徽西部、湖南北部都在他的攻击范围以内。
杨忠厉兵秣马一番,就开始南下攻略汉水、沔水流域。他率两千铁骑如风如火,深入南梁境内,一举攻拔随郡(今湖北随州),进围安陆(今湖北孝感安陆)。
南梁大将柳仲礼率军来解安陆之围,杨忠部下将领都建议趁柳仲礼还没赶到赶紧攻城,免得腹背受敌,杨忠却泰然自若道:“攻城难、守城易,急是急不来的。南方人虽善水战,却不善野战,柳仲礼远道而来,我们可以先出其不意击败他,那么安陆守军必然不战而降!”
于是率领全军衔枚疾进,趁夜奔袭,大破梁军,生擒柳仲礼,安陆、竟陵(今湖北天门)的梁军果然纷纷归降。
这次杨忠虽然领兵不多,但却是西魏第一次向南梁用兵,不但夺取了南梁的汉东平原,也探清了南梁军的虚实,为将来西魏吞并巴蜀、攻灭江陵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体现了杨忠智勇双全的特点。由于夺取随州,杨忠后来被封为随国公,再后来杨坚继承随国公爵位,建国称帝,国号就是“隋”(古代随隋通用)。
杨忠在荆州经营多年,屡次击败来袭的南梁军,斩杀南梁邵陵王萧纶,巩固了西魏新夺取的汉东疆域。
第二件是公元554年,宇文泰命于谨为统帅,攻伐江陵(今湖北荆州),杨忠作为主战将领,采取蛙跳战术,闪电突进,抢占了江陵身后的长江渡口,切断了梁元帝萧纶的后路,为西魏完整夺取江陵立下头功(详见《血色开皇之江陵大劫》)。
此后,杨忠继续留镇荆州,监视西魏扶持起来的傀儡政权西梁,直到公元557年才调离。
镇守荆州九年的杨忠不仅战功赫赫,成功跃升为西魏军界新一辈的大佬,而且积累了深厚的人脉,让日后的杨坚受益匪浅。
第三件是公元558 年,北齐的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向北周投诚,杨忠与达奚武奉大冢宰宇文护之命前往接应。达奚武资历还在杨忠之上,故此,达奚武为正、杨忠为副。
北豫州治所在今日的河南荥阳西北的虎牢关,深入北齐境内276公里,而且洛阳地区有北齐重兵布防,这个任务的难度系数极高。
原本司马消难说有人会来接应,但达奚武、杨忠一路挺进却始终没有人来接头,派去打探消息的三批斥候又不见回报,达奚武就有些忐忑,打算回军。
杨忠则沉稳如故,放出狠话:“有进死,无退生!”坚持率千骑继续前往虎牢关。
在虎牢关接到司马消难后,杨忠让达奚武带司马消难先走,自己率军殿后。北齐军闻知,立即集结大军来追,杨忠在洛水南岸驻军,对兵士道:“只管安心吃饭,今日我们虽在死地,但我料定敌人必不敢渡河与我交战!”
北齐军追到洛水北岸,见杨忠军好整以暇地解鞍休整,埋锅造饭,也拿不定主意,刚想渡河,杨忠跃马驰骋,威风凛凛,齐军顿时畏惧退回。杨忠这才命全军列阵,徐徐撤回弘农。
达奚武知道后不禁叹道:“我老武自认为自己是天下健儿,如今对杨忠是心服口服呀!”(详见《关陇长风之天下健儿》)。
这一战,充分体现了杨忠果敢坚毅、百折不回的性格品质。此后,杨忠晋位北周最高级别武官——柱国大将军。
第四件是公元563年,北周与突厥联合进攻北齐霸府晋阳(今山西太原)。
当时北周朝臣认为至少要出兵十万,唯独杨忠认为一万骑兵足矣。宇文护当即同意,命杨忠率大将军杨纂、李穆、王杰、尔朱敏及开府元寿、田弘、慕容延等远征晋阳,从这个阵容来看,杨忠当时在军中地位已经相当显赫。
可惜,由于突厥大军临战时畏战不前,杨忠在晋阳被段韶、高长恭击败。但杨忠沉稳应对败局,指挥周军且战且走,并没有像突厥一样一溃千里,还是展现出了高超的临阵指挥能力(详见《关陇长风之杨忠伐齐》)。
公元568年,杨忠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患病及住院期间,国家领导人宇文邕、宇文护等先后前来看望。杨忠死后,谥号为“桓”,和张飞的谥号一样。
由于身上有亲家翁独孤信的深深烙印,杨忠在政治上始终没有很强的存在感,这既是他不愿阿附权贵的心理反映,也是他韬光养晦的高明表现。
比如他曾对杨坚说:“如今陛下(宇文邕)与大冢宰(宇文护)矛盾重重,两姑之间难为妇,你千万不要随便掺和到里面去。”
忠曰:“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其勿往!”——《资治通鉴·陈纪·陈纪四》
杨忠一生走南闯北,仅史书有明确记载的足迹就遍及今日的内蒙、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湖北,从塞北到江南,从关陇到齐鲁,壮行万里,驰骋西东,在那个年代是很少见的,这样的人生历程也必然使杨忠的眼界、胸怀高于常人。
杨忠毕生征战沙场,堪称百炼成钢,在八大柱国退隐后,成为西魏、北周的主力战将,起到了很好地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用兵严谨又不失灵活,为人刚正却不乏机变,也许他不能百战百胜,但只要条件公平,谁也无法轻易击败他,可谓“世之虎将”。
下面来看北周第一名帅——宇文宪。
宇文宪是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的第五子,从小聪明敏捷,有胆有识,史书称他神采奕奕、容貌端庄。
性通敏,有度量,虽在童龀,神采嶷然。——《周书·卷十二·列传第四》
有朋友说,宇文泰黑黑瘦瘦,后人想必好看不到哪去,其实未必。宇文宪的生母达步干氏出身高车族,就是如今的维吾尔族,想想丽娅、热巴、娜扎,那么宇文宪长得帅有何可齐呢?
宇文宪和四哥宇文邕自幼在宇文泰的御用保姆,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李贤家中长大,应该说李贤的教育是很成功的,宇文泰成就最高的就是这两个儿子。
有一次宇文泰新得了一匹好马,就让儿子们挑选,别人都选纯色马,唯独宇文宪选了一匹杂色马,宇文泰很奇怪,问他原因。宇文宪回答:“这个马毛色斑驳,比较好认,如果战场厮杀,更容易区分。”
宇文泰认为这个想法很不错,赞道:“我这个儿子见识不凡,今后必成国之重器!”此后宇文泰每次看到花色斑驳的马匹,总说:“这是我宪儿的马。”然后命人给宇文宪送去。
宇文泰可不像高欢那样动不动就夸奖儿子,这个也好,那个也棒,宇文泰亲口夸赞过的儿子只有宇文邕、宇文宪二人。
北周吞并巴蜀后,宇文泰想在儿子里选一个人去当益州刺史管理巴蜀,宇文宪主动请命,宇文泰说:“刺史要治理民政,又要主管军事,你年纪还小,应该让你哥哥去。”
宇文宪回答说:“才能这个事与年纪大小无关,请让我试一试,如果不能胜任,我甘愿受罚。”宇文泰对宇文宪的志气很赞赏,不过还是没有答应。
后来的周明帝宇文毓也很器重这个五弟,还是让他当了益州总管,坐镇巴蜀。宇文宪留心政务、抚御百姓,处理刑狱,勤政敬业,将巴蜀打理得井井有条,蜀地的百姓对他非常感恩,为他立碑歌颂。
后来,宇文宪回长安出任雍州牧,进位柱国大将军、齐国公,开始踏足北周军界。公元564年,宇文护发动洛阳之战,命宇文宪率军五万在洛阳北面的邙山布阵,阻击北齐的晋阳援军。
这一战,宇文宪被北齐三杰段韶、斛律光、高长恭无情击败,第一次经历沙场就惨遭败绩,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但宇文宪没有惊慌失措,他亲自收拢残兵,稳定军心,鼓励士气,把剩余的周军成建制地带了回来。作为一个二十岁的战场初哥,能有这种表现,已经非常不易了(详见《关陇长风之天道赏罚》)。
宇文护也看中了堂弟宇文宪的潜质,命宇文宪代替尉迟迥担任北周大司马,又加封他为小冢宰,继续兼任雍州牧。
大司马管军事国防,小冢宰管干部人事,雍州牧是长安及周边地区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后世的直隶总督,宇文宪的权势可谓两人之下(皇帝和宇文护),万人之上。
公元569年-571年,北周与北齐再次爆发规模浩大的宜阳—汾北会战,段韶、斛律光、高长恭再度联手,而此时的宇文宪虽然也才二十四岁,却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宜阳、汾北等地与北齐三杰打得有来有回,不落下风(详见《关陇长风之齐王论战、汾北会战》)。
公元572年,隐忍了十二年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暴起发难,诛杀了权臣宇文护,重掌朝政大权。宇文邕虽然不遗余力地清除宇文护余毒,但对宇文宪这个宇文护最得力的骨干、自己的亲弟弟并没有痛下杀手。
这是因为一方面,宇文护掌权时,宇文宪在宇文邕和宇文护之间尽量缓和矛盾,没有借宇文护之势作威作福,对宇文邕还颇有关照回护,另一方面,宇文宪人才难得,宇文邕胸怀大志,不想失去这样一个好帮手。
当然,宇文邕对宇文宪还是有些忌惮,曾告诫宇文宪的心腹裴文举要谨守臣子之道,不要把别人当成主人,算是一种警告吧。
宇文宪知道后,心情沉重地对裴文举说:“我只有一颗忠心,至死都不会改变,您难道不知道吗?”
不过宇文邕总体来说还是对宇文宪委以重任的,让他接替了宇文护的大冢宰职务,当然,宇文宪的大冢宰基本回归了原本职能范围,不再具有凌驾其他五官(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大司寇)之上的特权,大概相当于后世的内阁首辅或领班军机大臣的地位。
宇文宪又亲自撰写兵法精要五篇,进献给宇文邕,宇文邕看后赞叹不已,对宇文宪更加欣赏。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名将最璀璨的时期,但据我所知,撰写兵书的只有宇文宪一人。
但宇文泰第六子卫王宇文直嫉妒宇文宪的功绩地位,仗着与宇文邕一母同胞,经常说宇文宪的坏话。
宇文邕不愧是明君圣主,明辨是非,当即呵斥宇文直道:“齐王的心迹我很了解,你不要再怀疑中伤他!”
此后,宇文邕开始准备发动灭齐战争,秘密参与策划的只有心腹王谊和宇文宪两人。大军出发之际,宇文宪表示愿意献出全部家财,以资军用,宇文邕非常感动,下诏公开褒奖宇文宪,并在柱国大将军之上新增上柱国一职,由宇文宪担任。
此后隋、唐乃至明朝和南明都设有上柱国这一职务,地位尊崇无比,宇文宪作为担任这一职务的第一人,地位之高可想而知。
公元575年,宇文邕正式拉开了北周灭齐战争的序幕,由自己亲自作为全军统帅,而宇文宪则相当于副统帅,往往承担攻坚、阻敌、殿后等最艰巨的任务。
纵观为期三年的灭齐战争,前期是宇文邕、宇文宪分头领军,北周所有将领都分别划归二人指挥。
晋阳大战结束后,剩下的战事基本是由宇文宪指挥完成,比如邺城、信都都是宇文宪率军攻克。而那时候,杨坚也只是宇文宪麾下无数将领中的普通一员而已(详见《关陇长风第66—70集》)。
灭齐战争胜利后,北中国终于完成统一。宇文宪深感自己的功绩威望太高,便有了激流勇退、明哲保身的想法。当时北方胡人作乱,宇文邕准备御驾亲征,命宇文宪再次担任自己的副手,宇文宪以患病为由,推辞不去。
后来宇文邕在北上征途中病逝,太子宇文赟继位,对宇文宪这位功高盖世的皇叔既惧且忌。宇文赟与北齐的昏君高纬一个德行,普通人越怯懦就越本份老实,而他们越怯懦就越疯狂残忍,高纬杀了斛律光、高长恭,宇文赟则对宇文宪起了杀机。
当时宇文邕遗体还没下葬,宗室诸王都还在守孝当中。宇文赟指示一个小人于智告发宇文宪谋反,将宇文宪骗入宫中,埋伏的心腹武士一拥而上,擒住宇文宪。
宇文宪面对宇文赟镇定如常,大声分辨,宇文赟叫于智出来对质,宇文宪目光如炬,义正词严,说得于智理屈词穷、哑口无言。
一边有人感慨地说:“齐王殿下,事到如今,您再多说又有什么用呢?”
宇文宪这才摇头叹息道:“我地位高到这个地步,早该有这样一天,死生天定,确实没什么好说。唯独老母还在却不能尽孝,可恨!可惜!”于是将笏板掷在地上,坦然受死,死时年仅三十五岁,而这时距离宇文邕去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
宇文宪死后,他的所有儿子以及一大批得力部将也被宇文赟杀害。当时北周上下无不为宇文宪感到惋惜,人心浮动,盛极一时的北周开始出现了阴霾。当然,可能有人欣喜若狂、弹冠相庆也说不定了。
宇文宪是《周书》中除了几位帝王和宇文护以外,唯一拥有单独传记的人物。他文武双全、富有谋略,既长于军事,又善于民政,与独孤信比较类似且更胜一筹。
在战场上,他智勇冠俗、攻战若神,兵锋所向,无不披靡。而且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与士兵同甘共苦,手下将士对他衷心爱戴,敌人闻齐王大名丧胆落魄。
灭齐之战时,宇文宪长驱直入,但军纪严明,不侵扰劫掠齐国百姓,自己也从不贪污受贿,一生身无私财,而且事母至孝,堪称高风亮节的楷悌君子。
再加上他尊崇的出身,煊赫的地位,辉煌的功绩,仅用名将已经不能概括,我更愿意称他为“一代名帅”。
最后来说“军中之仙”——韦孝宽。
韦孝宽本名韦叔裕,孝宽是他的字,出身京兆韦氏。
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是长安地区著名的汉人世家大族,号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你所有听过的姓韦和姓杜的历史名人,不管是文臣武将还是诗人文豪,十有八九都是出自这两家。
作为世家子弟,韦孝宽性情深沉,平和中正,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文化水平很高。
北魏末年天下大乱,塞北有六镇之乱,关中也有万俟丑奴、萧宝夤之乱。年仅二十岁的韦孝宽一腔热血,孤身赴洛阳请求朝廷出兵平叛。朝廷对他这份忠心十分认可,命他随长孙稚、杨侃西征关中。
关中平定后,韦孝宽因功调任荆州出任淅阳(今河南南阳西峡)郡守,而独孤信这个时候正好是新野(今河南南阳新野)郡守。
两人都是文武双全,善于治理民政,又性情相投,从此结为莫逆之交,当时荆州官员百姓都称他们为“一时联璧”。
时独孤信为新野郡守,与孝宽情好款密,政术俱美,荆部吏人,号为联璧。——《周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三》
韦孝宽和独孤信的政治立场相似,都对北魏朝廷十分忠心,北魏孝武帝元修西迁长安,他们就以长安的西魏为正统。
宇文泰听说韦孝宽是个人才,召他到麾下效力,韦孝宽慨然答应,出任西魏的弘农太守,参与了宇文泰奇袭潼关、擒斩窦泰之战。
沙苑之战后,宇文泰大举入侵东魏,独孤信率中路军攻入洛阳,韦孝宽就是独孤信的得力助手,后来侯景围困金墉城,韦孝宽协助独孤信据城死守,随方守御,侯景也无可奈何,这个时候,韦孝宽就已经初步展现“防守大师”的风范。
东、西魏进一步爆发河桥大战,宇文泰被侯景打败,退回关中,任命韦孝宽为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郡守,守御边境。
当时东魏两员将领段琛、牛道恒经常袭扰西魏边境,韦孝宽兵力不足,无法力取,就巧用离间计。
他伪造牛道恒投降西魏的书信,又故意让段琛发现,造成两人离心,然后各个击破。这就展现了韦孝宽第二项特长——使用间谍(详见《关陇长风之玉璧之战》)。
当时,西魏军事战略家王思政发现,在河东的玉璧(今山西运城稷山西南)有一处高地,地理位置非常独特,既可以阻断晋阳沿汾河谷道南下,从蒲津渡过黄河进入关中的战略通道,又可以辐射汾河以东、以南的大片地区,甚至可以截断晋阳与洛阳之间的联系,当即向宇文泰建议——在玉璧筑城,宇文泰答应。
王思政营建玉璧后,又向宇文泰要求,把韦孝宽调来玉璧担任城防大都督,给他打下手,宇文泰依然同意,韦孝宽就奉命来到了这座让他日后名扬天下、流传千古的玉璧城。
玉璧刚建好时,高欢就意识到事态严重,率军来攻过一次,不过因为天气原因,很快便撤军返回。
公元546年,王思政调任荆州刺史,推荐韦孝宽由副转正,接替自己镇守玉璧。
高欢一直忌惮王思政的威名,如今听说王思政走了,玉璧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韦孝宽镇守,顿时心痒难耐,亲率十五万大军从晋阳南下,来攻玉璧。
此后便爆发了中国历史上城池攻防战中战术运用最多、死亡最为惨烈的玉璧之战。韦孝宽依托坚城险地,巧妙应对高欢花样百出、层出不穷的攻城手段,把各种技战术运用到了极致,最后,高欢在玉璧城下痛失七万精锐,带着满腔愤懑抱病而归。
这一战,彻底奠定了韦孝宽南北朝时期“第一防守专家”的美誉。
不过韦孝宽是个喜欢将胜利扩大到极致的人,他第一时间派出密谍到处宣扬高欢在攻城时被弩箭射杀的谣言,说什么“劲弩一发,凶身自陨”,逼得高欢不得不在重病之中大宴群臣。
也就是在这个宴会上,东魏名将斛律金唱出了那首“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歌》,高欢悲痛之下,终于溘然长逝。
所以,高欢之死,韦孝宽至少要承担70%的赔偿责任。
此后,于谨征讨江陵,召韦孝宽到麾下效力,韦孝宽协助于谨成功攻灭江陵,立下大功,由此进位尚书右仆射、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成为二十四开府中最声名显赫的一个。
江陵之战后,韦孝宽继续回到玉璧镇守,他在汾水两岸开设互市,主动与北齐加强经贸往来,既发展了经济,改善了当地民生,也为他的密谍更好地潜入北齐营造了有利局面。
当时,北齐境内但凡有风吹草动、大事小情,韦孝宽都能第一时间掌握。
在此期间,韦孝宽的密谍还做了一项工作,就是探听到了北周大冢宰宇文护生母阎氏的下落,并积极斡旋,成功将阎氏迎回(详见《关陇长风之奸臣孝子》)。
宇文护虽是心狠手辣的权臣,却也是史上著名的孝子,听说母亲还在世,又被韦孝宽迎回,喜出望外,当即晋封韦孝宽为柱国大将军。当然,这个时候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已经开始注水贬值,远不能与开国时的八大柱国相提并论了。
此后,汾北会战爆发,韦孝宽与斛律光在汾水边一番交涉无果,两军开战,结果被斛律光轻松击败。这暴露出韦孝宽长于谋略和防守,野战能力相对较弱的缺陷,当然,这个缺陷因人而异的,毕竟对手是斛律光。
既然明刀明枪不是斛律光对手,韦孝宽就决定发挥特长——用间。
他的密谍无孔不入,已经探知斛律光功高震主,北齐皇帝高纬对他极为猜忌,又因为性格耿直,得罪了北齐权相祖珽,就命人散布歌谣“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摧自崩,槲树不扶自竖 ”、“盲老公背上下大斧,多事老母不得语”等等等等,果然,斛律光很快就被高纬杀害(详见《关陇长风之自毁长城》)。
此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准备攻灭北齐,韦孝宽提出“速、持、缓”灭齐三策,都得到宇文邕的采纳。
不过,韦孝宽也和杨忠一样,身上有很深的独孤信烙印,从宇文泰到宇文护再到宇文邕,对韦孝宽都始终是重用与压制并行,谋划方略时高度重视韦孝宽的意见,但真正赋予韦孝宽的实权却不多。
包括北周灭齐时,韦孝宽非常渴望随军出征,却被宇文邕以玉璧重要,不能没有韦孝宽镇守为由婉拒,韦孝宽的心情应该是非常失落的。
宇文邕灭齐归来后,在玉璧城召见韦孝宽,还调侃道:“人们总说只有老人才足智多谋,但我只和少年人共事,就一举攻灭了敌国,请问您有什么感想?”
韦孝宽则语带深意地回答道:“臣如今确实已经年老,只剩下一颗忠心,但臣在年轻时也是国家出过大力的。”
谓孝宽曰 :“世称老人多智,然朕唯共少年,一举平贼。公以为何如?”孝宽曰:“臣今衰耄,唯有诚心。然昔在少壮,亦曾输力先朝,以定关右。 ”——《周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三》
韦孝宽从三十五岁开始镇守玉璧,六十八岁才回到长安,把人生最好的年华都耗在了这座令他成名也令他忧伤的玉璧城。
此后,宇文邕、宇文赟相继去世,杨坚以大丞相身份总揽朝政。相州总管尉迟迥对杨坚专权不满,在邺城起兵,与杨坚对抗。
杨坚命时年七十二岁的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军平定尉迟迥叛乱。韦孝宽不负杨坚所托,击败尉迟迥,逼得他自杀而死,又下令将叛军全部活埋在游豫园(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四个月后,韦孝宽凯旋返回长安,一个月后,韦孝宽薨逝。
韦孝宽这个人,毕生担任西魏、北周边境守将,多次对抗强敌,他的很多谋划布置,当时的人都莫名其妙,看不明白。等事成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他当初的用意,无不惊叹于他的深谋远虑。
所有经略,布置之初,人莫之解;见其成事,方乃惊服。——《周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三》
韦孝宽用兵的长处在于提前布局、落子神妙、善于规划、未雨绸缪,这是他最大的优势。从邺城之战来看,他的临阵指挥能力也属一流,但不算最拔尖的水平。
但韦孝宽还有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长项,那就是——超长的寿命。
他一生经历了整个完整的西魏和北周,宇文泰、宇文护、宇文邕、宇文宪、宇文赟,一个个在他之前死去,他依旧道骨仙风、鹤发童颜,所以,我愿意称他为——军中神仙。
杨忠、宇文宪、韦孝宽其实是三种完全不同的类型,所以没有办法对比打分。
杨忠善于统领军队,长于临阵作战,不畏艰险,沉着冷静,是优秀的将领;
宇文宪出身高贵,所以不用像杨忠、韦孝宽那样艰难地从底层一步步做起,起点很高。但他没有纨绔习气,能够发奋图强,在军政两面努力精进,是能力素质全面过硬的优秀统帅;
韦孝宽擅长防守和谋略,尤其善于使用密谍和离间,更像是《三国》里的贾诩形象吧。
各位读者老爷对我的评价有什么不同意见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一口气写了四篇番外篇,下周要回归《血色开皇》正传的写作了,支持、鼓励我的朋友,
——转发、关注、打赏来一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