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向晖见到周总理后,忍不住问出了埋藏心底多年的疑问:“胡宗南当年知道我的身份,怎么就没揭穿我呢?”周总理笑了笑,揭开了这个谜团。[微风] 上海解放后的一个午后,熊向晖走进中南海,终于见到了分别多年的周恩来,这位刚刚脱离国民党阵营的年轻人,心中藏着一个困扰已久的疑问。 “总理,我一直想不明白,胡宗南那么精明,为什么从未怀疑过我?”熊向晖开门见山地问道。 周恩来放下手中的文件,微笑着说,这正说明你的掩护工作做得出色。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清华大学二年级学生熊汇荃报名参加了西北战地服务团,这个决定看似偶然,却为他后来的特工生涯埋下了伏笔。 服务团抵达西安后,熊汇荃被分配到宣传部门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撰写了一份关于华北战局的分析报告,报告详细分析了日军的作战意图和国军的应对策略,观点独到,逻辑清晰。 这份报告很快传到了胡宗南手中,作为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胡宗南阅人无数,但这个年轻人的才华还是让他印象深刻,没过多久,胡宗南就将熊汇荃调入了自己的秘书处。 进入秘书处后,熊汇荃更名为熊向晖,开始了他长达十几年的潜伏生涯,白天,他是胡宗南最信任的秘书之一,负责处理各种机要文件,夜晚,他则成为中共西安情报站的联络员,将获取的重要情报及时传递给延安。 熊向晖的工作能力确实出众,他能准确理解胡宗南的意图,快速完成各项任务,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提出建设性建议,这让胡宗南对他愈发器重。 胡宗南准备进攻延安,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作为机要秘书,熊向晖第一时间接触到了这些绝密文件,他冒着极大的风险,将作战计划的核心内容记录下来,通过秘密渠道传递给了延安。 情报传递的方式颇为巧妙,熊向晖会将重要信息写在特制的纸条上,然后塞进普通的文件夹缝隙中。 这些文件夹会在例行的公文传递中送到指定地点,再由接头人取走,整个过程天衣无缝,从未被发现。 蒋介石亲自视察西北,胡宗南特意安排熊向晖参与接待工作,在欢迎宴会上,蒋介石甚至主动与这位年轻的秘书交谈,询问他对西北局势的看法,熊向晖从容应对,赢得了蒋介石的好感。 这种特殊待遇引起了胡宗南幕府中一些老人的注意,有人私下向胡宗南进言,认为对熊向晖过于信任可能存在风险,但胡宗南总是摆摆手,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向晖绝对可靠。 胡宗南终于发动了对延安的进攻,但令他困惑的是,共产党军队似乎早有准备,主力部队早已转移,延安城内只留下了少量人员,这次“胜利”让胡宗南感到了一丝不安,但他从未想过问题出在自己身边。 胡宗南败退台湾前夕,熊向晖主动向组织申请留在大陆,要照顾年迈的父母,胡宗南在台北读到报纸上关于熊向晖的报道时,才恍然大悟。 这个跟随他十几年的得力助手,竟然是共产党的秘密党员,据说,胡宗南看完报道后,在办公室里坐了整整一个下午,一言不发。 回到那个午后的谈话,周恩来对熊向晖解释道,胡宗南没有怀疑你,最重要的原因是你确实为他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在他看来,你是一个既忠诚又能干的下属,这样的人在国民党内部并不多见。 周恩来继续说道,“你的身份掩护得很好。清华大学的学生背景,加上父亲是银行职员的家庭出身,这些都符合国民党对知识分子的期待。胡宗南认为这样的人不可能是共产党。” 熊向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十几年的潜伏生涯,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形象,从不发表激进言论,也不参与任何可疑活动,这种“平庸”的表现,反而成了最好的保护色。 网友热评: “这剧情比谍战片还刺激! 熊向晖在胡宗南眼皮底下潜伏十几年,关键情报救了延安两次,最后还能全身而退,胡宗南怕不是拿了‘睁眼瞎’剧本?” “胡宗南:我大意了没有闪! 看完才知道,老胡对熊向晖是真爱啊,被坑两次还拍胸脯担保他‘绝对清白’,这波属于被智商碾压还帮人数钱。” “什么叫‘白皮红心’的顶级操作? 表面是国民党高材生,背地里是中共王牌特工,连毛人凤查出来都不敢声张,这波潜伏我给满分!” 互动提问: 信源:陕西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