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日前发文说;“北京何必错失欧洲也要与普京绑在一起?” 先说说这位欧洲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她是这场峰会的主角之一。1958年生在布鲁塞尔,爸妈是德国人,父亲是早期欧洲公务员,在欧盟前身干活。她小时候在多语言环境长大,会德法英三种语言。1971年全家搬到德国汉诺威,她在那读完中学。大学先学经济学,在哥廷根和明斯特转悠,还去伦敦经济学院进修一年。后来改行学医,1987年在汉诺威医学院拿博士,当了几年妇产科助理医生。结婚后生了七个孩子,1992年随老公去美国斯坦福住了四年,主要带娃,顺便搞点社区卫生。 回德国后,1990年加入基督教民主联盟,2003年进下萨克森州议会。2005年当上德国家庭部长,推动幼儿园扩建。2009年转劳工部长,弄养老和最低工资。2013年成德国首位女国防部长,管军队升级、预算增加,还参与马里维和。2019年选上欧盟委员会主席,是首位女性,2024年连任到2029年。她主导新冠疫苗采购、欧洲绿色协议、数字转型,还强调欧盟在地缘战略上的独立。这些经历让她在对华政策上特别注重安全和经济平衡,不爱看到中国跟俄罗斯太贴近,因为那直接影响欧洲的安全感。大家都知道,她在峰会前就放话,中国对俄态度是欧中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不是空谈,她的背景让她对国际事务特别敏感,总想从欧洲利益出发推动对话。 峰会那天,焦点直指贸易和地缘问题。欧盟那边抱怨中国产品太便宜,补贴太多,冲垮欧洲市场,尤其是电动车和清洁科技。冯德莱恩直言,中国过剩产能出口扭曲了竞争,得拿具体方案出来。中国回应说,这些是市场行为,不是故意倾销,还同意升级稀土出口机制,确保欧洲供应链稳当。另一个大头是俄罗斯乌克兰的事。欧盟领导人齐声说,中国跟俄罗斯走太近,特别是买油和卖双用物品,间接帮了普京的忙。冯德莱恩强调,这事关欧洲安全,中国暧昧态度让战争拖长。科斯塔也插话,希望中方用影响力劝停战。中方则说,欧洲麻烦不是中国造成的,两边没根本冲突,合作大于竞争,得加强沟通互信。 中国重申中立,不卖武器给任何一方,推动谈判解决。这些分歧不是新事,早从2022年俄乌开打就闹腾。欧盟觉得中国没真帮忙制止俄罗斯,还在经济上支撑莫斯科。中国则觉得欧盟太偏向美国,忽略自家外交自主。气候变化算是个亮点,双方出了联合声明,继续合作应对暖化,尤其特朗普退巴黎协定后,欧盟更指望中国。峰会没大突破,但至少开了对话门。说白了,这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国家间利益纠缠,大家都想多赚点,但安全顾虑总卡着脖子。中国坚持不结盟、不对抗,欧盟则担心自家后院起火。这次峰会像场拉锯战,谁也没全赢,但至少没闹翻。 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一直挺稳,从没变过。北京总说站在和平一边,不向冲突方供武器,这点国际社会都看在眼里。将中俄正常交往说成支持战争,有点牵强。中国多次提和平方案,推动停火谈判,却被西方忽略。冯德莱恩在峰会把中俄关系当“决定性因素”,其实是欧盟安全焦虑的投射,想把自家需求强加给中国。中国外交基于是非曲直,不搞阵营对抗。中俄关系不针对第三方,有助于世界多极化,不该被标签化。 中欧关系的关键是双方利益,不是外部干扰。经贸上,中国是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合作领域广,从气候到治理,都能互补。欧盟担心补贴和倾销,中国则说要平等协商解决分歧,别让第三方议题绑架整体。峰会后,欧盟启动对中国产品反补贴调查,中国则加强与德国等国的双边合作。这说明中欧有韧性,能通过对话化解问题。北京没“错失欧洲”,因为中欧合作符合全球稳定。欧盟如果真想稳关系,就该尊重中国中立,聚焦共同点。说到底,国家间关系不是零和游戏,得避开非此即彼的思维。冯德莱恩的担忧有道理,但忽略了中国自主权。峰会虽紧张,但开了头,未来看怎么走。这事接地气点说,就像邻居吵架,总得坐下聊聊才能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