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南宋绍兴八年,科举考试结束,赵构发现探花是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便问道:“您多大,

南宋绍兴八年,科举考试结束,赵构发现探花是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便问道:“您多大,有孩子吗?”谁料,对方直言:“草民73岁,并未娶妻生子。”结果,赵构笑道:“30岁的宫女,赏给你了!” 高宗赵构却盯住了探花陈修的卷子不放,榜上名字虽然排在第三,策论却写得老辣深沉。 朱震在旁边低声提醒:“探花年纪大了。”赵构抬头一看,果然一位白发苍苍、身形佝偻的老者站在殿下,一脸肃然。 不是迟暮的秀才,而是白头探花,七十三岁,头发白得像雪,眼神却亮得吓人。 赵构起了兴致,问了句:“你多大了?”陈修不卑不亢,拱手回答:“草民七十三,未娶未育。” 一句话让满朝文武都愣住了。七十三岁还中进士,还没成亲,还打算娶妻生子。 这种事朝中没人听过。年少得志的人多了,年老及第的也有,可像陈修这么老,还进三甲的,史书都不多见。 朝里人一边吃惊,一边佩服,这老家伙是扛着岁月爬上金榜的。 南宋建国不过十余年,北方沦陷、国力羸弱,朝廷要的是实才。 赵构不只看年纪,更看胆识与骨气。陈修这人,早年多次应考不中,四处游学,吃尽苦头。 有一年冬天被冻晕在江边,差点死在科举路上,醒来后又捧起书卷,边抖边背。 这场考试,陈修一战封神。 他策论写的是“和战之策”,摆事实、列利弊,不夸不虚,一针见血。 赵构一看就喜欢,亲点为探花。有人劝他以年纪太高为由降一位,赵构摆手,说:“论才不论龄。” 殿试完的第二天,陈修在紫宸殿外候旨,等来赵构亲口一言:“朕赐你婚。” 众人还以为是哪位士族千金,结果赵构说:“宫中有三十岁宫女施氏,赐予你为妻。” 这一下,整个殿中气氛都炸了。 皇帝把三十岁宫女赐给七十三岁的探花作妻,这在文官系统简直是惊雷。 有老臣笑了,有年轻人偷偷议论,说这探花“前半生在考场里熬,后半生在绣房里补。” 陈修没拒绝,磕头谢恩。当晚便搬进赏赐的官邸,迎娶宫女施氏。 临安百姓传出一句新谚:“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人人都知道这说的是谁。 施氏原是宫中掌香女官,年满三十未出宫。 宋制,宫女三十岁便出局,多半归家或出嫁,一般人不敢娶宫里人,怕惹麻烦。 赵构赐婚给探花,算是两头皆好,一个功成名就却孤身一人,一个年华渐去却没出宫门,这婚事成了桩怪缘,也成了段佳话。 陈修婚后第三日就赴任职务,虽无高官厚禄,却整日手不释卷,依然习文作赋。 他有一次被问:“为何年老才入仕?”只回了四个字:“志不服老。” 这四字传到宫中,赵构赞叹不已,说:“探花之志,胜少年也。”自此以后,宋廷破格准许高龄士子参考,陈修成了先例,也成了标杆。 可故事没这么简单。陈修婚后第二年突发风疾,一度口不能言。 施氏日夜照料,无怨无悔。病重那月,他写下一封长信,自言“老年得名,幸未孤身,幸得宫女垂怜”,末尾签上“探花陈修,年七十四”。 信上有泪痕,也有墨迹,临死前还在抄录《春秋》,手一抖,字断墨干,人也走了。 施氏送终之后,自请还俗归乡,她一生未再嫁,在福建故里开馆授女红,教女孩儿刺绣为生。 她不称“探花夫人”,只称“陈家寡妇”。 这个出自宫中的女子,最后守了个半老半新的人生,也成了一段旧宋传奇。 赵构晚年时回忆此事,对李纲说:“朕一生赐婚不多,那一次最合情理。” 李纲点头,说:“得人所未得,用人所不舍。” 赵构没说话,只微笑摇头,似是感慨,又似是怀旧。一场赐婚,连帝王都记了一辈子。 陈修去世后,并未进祠堂,也未入史传。 他的策论被收录进《两宋策选》;他的赐婚典故被编入《鹤林玉露》;他的妻施氏则在民间流传百年,成了无名佳人代表。 人说白头探花是奇事,可细想,这故事背后,每个细节都真实得扎心。 年少未得志,中年不成家,老年中进士,新婚得宫女。 人生绕了七十三圈,最后才入正轨,这不是传奇,是命运在拐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