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人大教授吴晓求尖锐指出:你要存钱,银行问你钱哪来的,你要取钱,又问你要去干嘛,这严重侵害人民的隐私权,如果他是一个贪官,自然有中纪委去管,普通老百姓取钱干什么,根本不是银行该管的事。 (信息来源:新黄河——吴晓求:去银行存取钱被问来源,严重侵害人民隐私权) 存取款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如今却总要先过一道“审问关”:钱从哪儿来?打算怎么用?这些本该属于个人的私密信息,却成了柜台工作人员的必问题,很多储户都觉得有些不自在。 这不仅让银行的服务效率变低,银行的工作人员俨然成了“居委会大妈”。人大教授吴晓求对此的批评一针见血:银行盘问资金来源和用途,严重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甚至带来一种“恐惧感”,好像我们在银行面前毫无秘密可言。 然而银行那边也有一肚子苦水。他们解释,这么做是为了保护储户,防范电信诈骗。往大了说,他们也是为了维护国家货币稳定、打击洗钱犯罪。 银行不单单是企业,他们承担着维护国家货币主权的重要职责。在反洗钱、维护货币控制权这种大局面前,储户所谓的“隐私权”就得往后稍稍。对于来源不明的资金,银行不仅有权拒办,还有义务向公安机关报案。 但人大教授吴晓求认为个人资金的来龙去脉和使用目的,根本不该是银行管的事。银行的职责是提供金融服务,至于打击犯罪,那是公安司法机关的活儿。银行这种做法与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 那么,银行这么做,到底合不合规呢?答案恐怕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央视记者曾就此采访律师,律师明确指出,2022年,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曾联合发文,计划对个人单笔5万元以上的现金存取进行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登记。可这项规定在即将生效前,因“技术原因”被紧急叫停。 这意味着,目前银行办理业务依遵循2007年的旧规,而旧规里并没有授权银行去盘问客户的资金细节。从法律层面讲,银行现在这么问,严格来说是违规的。 既然法律没有要求,甚至可以说是不允许,为什么各地银行还在普遍这么干? 吴晓求教授点明了要害:这本质上反映了银行方面法治意识的淡薄。这种行为看似是在尽责,实则是一种“越俎代庖”,而对于普通储户,要么不清楚具体规定,要么觉得没必要为这点事跟银行“较真”。也正是这种普遍的“不较真”,让银行的越界行为愈演愈烈。 公民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维护金融安全、打击犯罪也确实是公共利益所需。但银行这种盘问,不仅没有提升服务的温度,反而加剧了金融机构与普通百姓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 我们的钱,在银行里究竟还算不算我们自己的隐私?如何在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与尊重公民个人权利之间,找到一个合法且充满智慧的平衡点?这是对银行服务水平的考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