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为什么歼-10生产线不能打包给巴基斯坦?因为吃过亏上过当,如果没有印度的挤压,巴基斯坦大概率不可能和中国走一块,巴基斯坦、印度一直亲美。 (信息来源:上海在线——巴铁阅兵展示彩虹3无人机编队 或率先用上中国黑科技) 中巴两国的情谊,素来被外界视为“铁杆”级别。从主战坦克到防空系统,乃至先进的无人机,巴基斯坦军队的武库中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烙印。中方不仅出售成品,也曾慷慨分享技术,帮助巴基斯坦夯实军事工业基础。 然而,面对歼-10战机的生产线,中方的态度却异常坚决:整机可以卖,生产线免谈。 这种谨慎,其实源于一系列代价不菲的教训。最常被提及的,便是彩虹-3无人机的技术转让。当年中国几乎是倾囊相授,将这款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全套技术与制造流程悉数转交。谁知几年后,土耳其的TB-2无人机横空出世,其性能参数与彩虹-3惊人地相似。 TB-2的出现,迅速蚕食了原属于中国无人机的中东市场。尽管没有直接证据,但时间点与技术路径的高度吻合,让外界普遍认为,巴基斯坦可能在其中扮演了技术中转站的角色。这次事件让中方明白,全套技术转让,无异于一场豪赌。 中巴联合研发的“枭龙”战机,本是合作典范。可到了2023年,外界传闻巴基斯坦向土耳其泄露了部分技术细节,助其开发出了高度相似的“可汗”战机并推向国际市场。每一次技术外泄都提醒着中国:技术是核心优势,一旦失守,将遭受巨大的损失。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再看歼-10生产线的问题,中方的审慎就合情合理了。 而且歼-10的技术含金量远非“枭龙”这类项目可比。作为中国独立研发的四代半战机,歼-10凝聚了中国航空工业数十年的心血。 其核心技术关系着国家安全。将如此核心的技术整体打包转让,其风险等级与彩虹-3或“枭龙”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歼-10背后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工业生态系统,供应链涉及中国上百家企业,从机身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到精密的航电系统,环环相扣。将这条生产线整体转移,等于将整个配套产业链向外界敞开。 更关键的是,巴基斯坦长期在美国、土耳其等国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多元化的外交策略,固然是其生存之道,但也极大地增加了技术转手的风险。歼-10的核心技术若经由巴基斯坦间接流入美国或土耳其,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自身对核心军工技术的保护已是铁律。2020年施行的《军工关键设备设施管理条例》对核心技术转让设有极高的门槛,审批流程异常严格,根本目的就是防止国防安全命脉外流。 拒绝转让歼-10生产线,并非是对兄弟情谊的否定,而是在经历过“血的教训”后,一种更为务实和理性的战略选择。在国际关系中,情谊固然重要,但国家核心利益才是不可动摇的底线。 如何平衡战略合作与技术安全,将是中国军工在全球舞台上持续要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