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太阳]1994年,“英雄儿女”解秀梅因脑梗住院,欠下3万元医疗费,在医院准备停

[太阳]1994年,“英雄儿女”解秀梅因脑梗住院,欠下3万元医疗费,在医院准备停止治疗时,军区突然来电,要求全力救治,费用由军区承担! (参考资料:2024-11-11 红歌会网——高阳县于堤村:一个孕育了志愿军女英模解秀梅和77位烈士的英雄故里) 七十多年前,中南海怀仁堂前的草坪上,共和国的缔造者们正在接见从朝鲜战场归来的志愿军英雄,人群中,一位年轻的女兵手捧鲜花,眼含热泪,一步步走向毛主席。 她激动地向主席问好,主席也微笑着祝他们胜利,可就在献花仪式结束之际,谁也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这位女英雄突然扑进毛主席的怀里,像个孩子一样失声痛哭。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主席只是轻轻闭上眼,如同一位慈父,安静地接受着这份来自战场的深情,这一瞬间,被摄影记者吕厚民定格,成了永恒。 这位被毛主席拥抱过的女英雄,叫解秀梅,一个来自河北高阳的普通姑娘,她的名字,曾与那场抗美援朝战争紧密相连。 然而,也正是这样一位享受过最高礼遇的“人民功臣”,却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几乎从公众视野中销声匿迹,甚至连邻居都不知道她的过去,一位如此耀眼的英雄,为何会选择隐去锋芒,回归平凡,甚至在晚年陷入困境? 解秀梅的传奇,始于贫苦的童年,1949年,她参军加入了部队文工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她随部队入朝,成了志愿军68军的一员。 考验,从长达18天的急行军就开始了,解秀梅背着和男兵一样重的行囊,不仅没掉队,还总能跑到队伍前面,用自编的快板为战友鼓劲。 当时文工团员并非只管唱唱跳跳,每到宿营地,解秀梅就忙着烧水、补衣、砍柴,后勤的活她样样都干。 后来,前线伤员越来越多,解秀梅又主动申请去战地医院当了护士,朝鲜的冬天滴水成冰,一有冻伤的伤员抬进来,她就解开自己的棉衣,把伤员的脚放进袖筒里,用体温为他们一点点化开冰霜。 解秀梅一生最高光的时刻,发生在1951年11月30日,那天,9架敌机突袭救护所,轰炸过后,解秀梅得知还有一名重伤员李永华困在病房,她想也没想就冲了进去。 刚把人背出来,一颗炸弹就在附近落下,千钧一发,解秀梅下意识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战友,冲击波将两人震昏,幸好,他们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因为这次舍生忘死的壮举,志愿军总部为解秀梅记下一等功,到1953年凯旋时,她已是身负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的战斗英雄。 载誉归国的解秀梅,受到了无上的荣光,1952年,她作为归国代表团成员,在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也便有了开头那个经典的拥抱。 在家乡河北于堤村,六千多人为解秀梅召开了盛大的庆功会,“人民功臣”和“光荣之家”的牌匾,被郑重地挂在了她家门上,这份荣耀甚至跨越国界,同年,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亲自接见了她,并授予“三级国旗勋章”。 后来,作家巴金以解秀梅的事迹为原型之一,创作了小说《团圆》,这部作品又被改编成家喻户晓的电影《英雄儿女》,“王芳”,成了那个时代无数人心中的偶像。 然而,银幕上的英雄光芒万丈,现实中的解秀梅却选择了另一条路,1955年,她转业到地方,先后在江苏徐州和河北石家庄工作,最终在一家印刷厂担任副厂长。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解秀梅对自己的功绩闭口不谈,丈夫和孩子也默契地守着这个秘密,以至于身边的同事、邻居,谁都不知道这个普通的副厂长,就是当年那个功勋赫赫的女英雄。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命运才以一种令人心酸的方式,让解秀梅的故事重现,晚年的解秀梅被多发性脑梗和老年痴呆症击倒,先后三次住院,高昂的医疗费很快掏空了积蓄,还欠下三万多元债务。 而解秀梅所在的工厂效益不佳,早已无力承担这笔费用,医院在无奈之下,对这位生命垂危的英雄下达了停药通知。 就在这生死关头,1994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一次偶然追访,才让这位被遗忘的英雄重回公众视野,节目播出后,舆论哗然。 石家庄一家公司就派人送来三万多元支票,承担了她的全部医疗费,河北省军区和石家庄市政府的领导也明确表态:“不论花多大代价也要挽回英雄的生命!” 可惜,纵然全力救治,病魔还是在1996年1月30日夺走了她的生命,解秀梅走完了她64年的人生。 从战场的舍生忘死,到和平年代的寂寂无名,再到晚年困境中的迟来关怀,解秀梅的一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英雄的荣光,也照出了我们社会在记忆与遗忘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