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太阳]中国这是啥意思?1972年,尼克松访华,竟看到“打倒美帝”的标语,场面一

[太阳]中国这是啥意思?1972年,尼克松访华,竟看到“打倒美帝”的标语,场面一度尴尬,没想到,毛主席只用3个字就轻松化解。 (参考资料:2015-12-10 凤凰历史——1972年毛泽东为何自称“我这种人放空炮的时候多”) 在20世纪70年代初,太平洋的宽度似乎已超越物理距离,成为一道意识形态的鸿沟,中美隔绝二十余年,彼此间的敌意像坚冰一样厚重。 西方媒体将理查德·尼克松的访华之行称为“破冰之旅”,这个词既充满了希望,也暗含着风险——毕竟,破冰的船也可能被浮冰困住。 然而,历史的走向,有时并不完全由宏大的战略规划决定,反而被一些充满智慧甚至幽默的细节悄悄撬动。 故事的序幕,其实早在1971年就已拉开,那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秘密访华,中方的接待周到细致,却也难免在细节上擦出火花。 一天下午,基辛格的助手拿着一份新华社英文稿,严肃地找到接待人员,指着封面上“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的标语,质问这是否“别有用心”。 事情传到毛泽东那里,他听后哈哈大笑,说:“告诉他们,那是放空炮,他们不也天天喊要消灭共产主义吗?这算是空对空吧。” 这句“空对空”,用一种近乎调侃的方式,巧妙地将尖锐的意识形态对抗降级为一种心照不宣的政治口号,它像一次非正式的信号测试,预示着两个国家或许可以找到一种绕开教条、直面现实的沟通方式。 一年后,真正的主角尼克松登场了,对他而言,这次访问是赌上政治生涯的一步,改善对华关系,不仅能提升美国在全球棋局中的分量,也是他寻求连任的关键筹码。 可是,这条路并不好走,作为一名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不仅要顶住国内强大的反共声浪,还要提防民主党随时可能发起的攻击。 另一边,尼克松在台湾的“老朋友”蒋介石正怒不可遏,私下痛骂他“朝毛”、“向毛叩头”,而台湾在美势力对政坛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再加上深陷越战泥潭,尼克松在美国国内的处境本就狼狈,此次访华不容有任何闪失。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尼克松的专机“空军一号”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顶着寒风,尼克松快步走下舷梯,主动伸出了右手,周总理迎上前去,两只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这个动作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本身,它宣告了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日内瓦拒绝与周总理握手的那个时代,正式结束了。 就在这次历史性握手之后,一个更出人意料的安排出现了,而这个决定来自一位久病的领导人,尼克松抵达前,有外电评论说他此行是打着“白旗”投降,毛主席听后笑了笑,对护士长吴旭君说:“我来给尼克松解解围。” 这个“围”要怎么解?当天下午,谜底揭晓,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多日卧床的毛主席,突然把吴旭君叫到床前,指示要“立刻见到尼克松”,这个决定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周总理下午两点才得知消息,顿时急了,因为按原计划,尼克松一行正在钓鱼台国宾馆休息,下午四点半有正式会谈,晚上还有欢迎宴会,凭空插进一场最高领导人会见,幕后团队瞬间进入了争分夺秒的状态。 吴旭君马上行动,先是扶毛主席起床坐好,然后一路小跑通知各个部门,卫士周福明要负责理发和准备书房茶水;生活管理员吴连登要备好点心,以防毛主席会见时出现低血糖;医疗组全体待命,随时应对紧急情况。 另一边,周总理也展开了高效调度,他亲自赶往钓鱼台向尼克松说明情况,同时派人去游泳池检查会见准备,并安排摄影摄像。 就在这片紧张忙碌中,毛主席自己也在做着“准备”,他审阅了两份材料,一份是尼克松在关岛讲话的摘要,其中提到期望进行“哲学探讨”;另一份是蒋介石的致词,警告提防“姑息”行为。 当天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书房里破例会见了尼克松,谈话间,美国人又提起了当年“放空炮”的笑话,毛主席笑着说:“大概我这种人放空炮的时候多,无非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那一套。” 尼克松也幽默地指了指自己:“就是打倒像我这样的人”,毛泽东随即摆了摆手:“你可能不在打倒之例,可能他也不在,都打倒了,我就没有朋友了嘛。” 这番对话,再次展现了那种超越意识形态的豁达与智慧,它将剑拔弩张的政治口号,化解为一种略带自嘲的人情味,暗示了合作的可能性,这场会谈,也正如尼克松所愿,成了一场“哲学探讨”,为整个访问画龙点睛。 尼克松的“破冰之旅”,最终为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