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身亡后,慈禧派曾国藩参与调查。曾国藩态度微妙,敷衍了事,有官员密报慈禧:“要是再查下去,大清就完了。” 1870年8月22日,江宁校场突然响起一声凄厉的惨叫,两江总督马新贻捂着胸口倒在血泊中。这位官至一品的封疆大吏,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刺客张汶祥一刀毙命。 马新贻能够出任两江总督,本身就充满了政治博弈的色彩,在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势力遍布江南,两江地区更是成为湘军的 “后花园”。 清廷对曾国藩的权势日益忌惮,急于削弱湘军集团的影响力。 1868年,清廷调任曾国藩为直隶总督,看似提拔,实则是将其调离经营多年的两江地区。随后,马新贻从闽浙总督任上调任两江总督,肩负起制衡湘军势力的重任。 马新贻并非湘军系统出身,而是依靠镇压捻军起义崭露头角,深受清廷信任。他的到来,无疑触动了湘军集团在两江地区的既得利益,为日后的遇刺埋下了伏笔。 两江地区是清朝的财赋重地,湘军在此经营多年,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马新贻到任后,积极推行清廷的政策,整顿吏治、清查钱粮,这一系列举措触动了当地士绅和湘军旧部的利益。 马新贻曾试图追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被湘军私吞的巨额财富,这进一步激化了他与湘军集团的矛盾。 1870年8月22日上午,马新贻按照惯例前往江宁校场检阅军队。当时,校场周围戒备森严,亲兵护卫环绕。检阅仪式结束后,马新贻在众人簇拥下准备返回总督府。 就在此时,一名身着短衣的男子突然从人群中冲出,口呼 “冤枉”,直奔马新贻而来。 马新贻身边的护卫以为是拦路告状的百姓,一时疏于防备。没想到,该男子瞬间从怀中抽出一把匕首,猛地刺入马新贻的右肋。 马新贻惨叫一声,倒在地上。护卫们反应过来后,迅速将该男子制服。这名刺客不是别人,正是张汶祥。 马新贻被紧急抬回总督府,由于伤势过重,当天下午便不治身亡。 张汶祥被擒后,表现得十分镇定,声称自己刺杀马新贻是 “为民除害”,但对于具体缘由却不肯多说。这起光天化日之下刺杀封疆大吏的案件,迅速传遍全国,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马新贻被杀后,清廷震怒,立即下令严查此案。起初,由江宁知府孙云锦、江宁将军魁玉等人负责审讯张汶祥。 然而,张汶祥的供述颠三倒四,一会儿说马新贻办事不公,一会儿又说马新贻勾结洋人。审讯人员始终无法得到确切的供词。魁玉等人深知此案牵连甚广,不敢轻易定案,只能不断拖延时间。 清廷对魁玉等人的审讯结果十分不满,于是又派漕运总督张之万前往江宁,与魁玉共同审理此案。 张之万到达江宁后,也陷入了困境。他明白,此案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政治势力,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在审讯过程中,张之万发现张汶祥与湘军旧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汶祥曾参加过太平军,后来投降湘军,与湘军将领陈国瑞等人关系密切。而马新贻在任期间,曾严厉打击湘军旧部的不法行为,与陈国瑞等人结下了仇怨。 张之万意识到,此案很可能与湘军集团有关,但他不敢贸然得罪湘军势力。于是,他在给清廷的奏折中,内容含糊其辞。 清廷对张之万的奏折并不满意,认为他有意隐瞒实情。此时,曾国藩正在直隶总督任上,清廷突然让他参与调查此案。 曾国藩接到命令后,态度十分微妙。他深知此案的复杂性,也明白清廷让他调查此案的用意。一方面,清廷希望利用他的威望查清真相;另一方面,也想借此试探他。 曾国藩到达江宁后,并没有立即投入审讯工作,而是采取了拖延的策略。他每天只是与地方官员闲聊,对案件不闻不问。清廷多次催促,他才开始审理此案。 在审讯过程中,曾国藩发现了更多疑点。张汶祥的背后似乎有一股强大的势力在支持,不仅为他提供了刺杀的机会,还在事后帮助他掩盖真相。而这股势力,很可能就是湘军集团中的激进分子。 曾国藩明白,如果彻查此案,必然会引发湘军集团的反弹。此时,有官员向慈禧密报:“要是再查下去,大清就完了。” 这句话点醒了慈禧,让她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在各方势力的角力下,此案最终以一种敷衍的方式结案。1874年4月,曾国藩和张之万联名向清廷上奏,称张汶祥是 “复通海盗”,因马新贻在任期间严厉打击海盗,导致张汶祥的利益受损,于是实施刺杀。 清廷最终认可了这一结论,下令将张汶祥凌迟处死,并枭首示众。对于案件背后可能存在的同谋,清廷则不再追究。 这一结局显然无法令人信服,但却是当时政治环境下的无奈之举。清廷既想维护自己的权威,又不敢彻底得罪湘军集团。曾国藩作为湘军的领袖,也不愿看到湘军因此案而受到重创。 马新贻被刺案虽然草草结案,但对晚清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案让清廷认识到湘军集团的强大势力,此后不得不对湘军采取相对温和的策略。而湘军集团则通过此案,巩固了自己在两江地区的地位,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