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69年,“东方红卫星”超重,孙家栋坚持拆掉毛主席像章,然而周总理却说道: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哪儿也没有毛主席的头像。 (参考资料:2019-08-30 科技日报——孙家栋:向周总理讲“难以启齿”的事) 在中国航天事业蹒跚起步的年代,谁也想不到,决定国家太空命运的,往往是一些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 1969年,当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初样基本完成,准备向周总理汇报时,一个难题正困扰着所有技术专家,这难题不来自技术,而来自一种特殊的政治热情。 不知是谁开的头,卫星的许多仪器外壳上,竟纷纷被镶嵌上了毛主席像章,大家争相效仿,生怕自己“政治不积极”。 可对于一颗每一克重量都经过精密计算的卫星来说,这些像章就是一身多余的“铠甲”,不仅平白增重,更会影响卫星的散热和姿态稳定,道理谁都懂,但在那个年代,谁敢去捅破这层窗户纸? 汇报会上,钱学森特意介绍了年轻的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周总理握着他的手,亲切地称赞:“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还是小伙子嘛。” 也许是总理的随和给了孙家栋勇气,他决定把问题摆到台面上,他斟酌着词句,小心翼翼地解释了像章带来的科学风险。 周总理听完,神情立刻严肃起来,他思索片刻后,果断表态:“我看就不用了吧,人民大会堂里也没有毛主席的像,政治挂帅是要把工作做好,不能搞庸俗化,你们回去给大家讲清楚,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 这番话,让孙家栋悬着的心彻底落了地,仅仅半年后,东方红一号载着《东方红》乐曲划过天际,那些白天挨批斗、晚上偷偷搞研究的科学家们仰望星空,百感交集,这不仅是一次工程的成功,更是一次科学精神的胜利。 然而,解决了人的问题,技术本身的风险同样致命,1974年11月,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在即,当火箭进入最后几十秒倒计时,一个致命警报突然亮起:卫星内部供电没接通。 这意味着,即便卫星上了天,也不过是一堆失去控制的废铁,按照规程,中止发射需要层层上报,可倒计时不会等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孙家栋顾不上程序和个人风险,朝着话筒大吼一声:“停止发射!” 在场的指挥员,竟然听从了这个程序之外的指令,硬生生按停了发射,事后排查,故障原因简单得让人后怕——仅仅是一个插头松了。 虽然这枚卫星最终因其他故障发射失败,但这次惊心动魄的“叫停”,让孙家栋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航天工程里,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这次失败的教训,也锻造了孙家栋临危不乱的担当,十年后,1984年4月,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进入3.6万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 举国欢庆之时,第二天问题就来了:卫星温度异常升高,出现了致命的“高烧”,如果不立刻降温,卫星很快就会报废,远在万里之外的太空,如何“看病”? 凭借丰富的经验,孙家栋判断是卫星姿态与太阳的角度出了问题,他果断提出建议:将卫星姿态调整5度,这是一个风险极大的决策,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让卫星彻底失联。 现场的操作员为了分清责任,特地拿来一张纸,写下“孙家栋要求再调5度”,请他签字,孙家栋拿起笔,没有一丝犹豫,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寥寥几个字,签下的是技术指令,扛起的却是整个项目的成败。 最终,卫星奇迹般地“退烧”,转危为安,这次险象环生的“太空会诊”,标志着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从东方红一号的“政治瘦身”,到返回式卫星的“违规叫停”,再到通信卫星的“签字担责”,孙家栋的故事其实浓缩了中国航天人的一种共性。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顶尖科学家最需要的品质,或许不是单一的智慧或勇气。 更重要的,是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依然敢于坚持科学底线的清醒;是在僵化的程序面前,依然敢于打破常规、随机应变的魄力;以及在成败未卜的关头,依然敢于签下自己的名字,把责任扛在自己肩上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