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小国家都敢跟中国翻脸不怕中国?敢说真话的蔡正元教授一话点破:中国雄而不霸!“无力症”很严重。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小国家动不动就敢跟中国翻脸,甚至蹬鼻子上脸,有人就纳闷了:咱们好歹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啥这些小国都不怕咱们呢?这时候台湾省那位敢说大实话的蔡正元教授一语道破天机:"中国现在是雄而不霸,'无力症'实在严重!" 其实这并不是“无力症”,中国的外交政策深受“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影响,并具体化为“互不干涉内政”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姿态温和而有力,从不轻易挥舞军事大棒,也避免以大欺小。 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在非洲、南太平洋及东南亚的深度耕耘,中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技术,帮助当地修建基础设施、发展农业、提供医疗援助。这些合作从不附加苛刻的政治条件,目的很纯粹:通过互利共赢,建立一个真实可靠的国家关系网络。 即使是处理复杂的领土争端,中国也优先选择通过漫长而耐心的谈判协商,而不是诉诸武力。中国着眼于长远,相信国家声誉要靠长期积累。 可一些小国似乎将中国的耐心解读为“不敢动手”,认为有机可乘。它们盘算着,中国为了维护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不会因一些摩擦就轻易中断援助或采取激烈反制,于是变得有恃无恐。这便催生了一种有趣的“吃饭砸锅”现象。 太平洋岛国帕劳,作为台湾为数不多的“邦交国”,竟在短时间内两度指责中国船只“侵犯”其海域。这背后显然有台湾当局的怂恿,目的无非是向台湾索取更多利益。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有理有据,强调活动依法依规,并敦促对方站到历史正确的一边。 这种克制在一些国家眼中,反倒成了它们可以继续大胆试探的信号。类似的情景并不少见:有些国家一边接受着中国的大量援助,一边却在联合国的关键议案上投票给西方阵营;有些国家口头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行动上却与台湾官方高调互动。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对于“不听话”的国家,美国的工具箱里选项清晰,剧本简单直接:经济制裁、资产冻结,甚至军事威慑。 在南海,美军舰机频繁航行,向相关国家展示肌肉;在台海,则通过“军售加会晤”的模式,不断挑战中国的底线。这种直接的强权逻辑,在一些国家看来确实更具“威慑力”,迫使它们至少在表面上保持顺从。 中国的选择则完全不同。它不相信恐吓能换来真心,坚信“德者本也”,国际关系的稳定要靠长期的信任构建。所以,即使被误解、被伤害,中国依然选择克制与理性,不轻易撕破脸皮。 当那些曾“翻脸”的小国遭遇困难时,中国仍会本着大国担当伸出援手。这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对自身力量的自信与精准拿捏。真正的强者,无需时刻炫耀肌肉,而是懂得何时该强硬,何时该柔和。 当然,中国的克制不等于没有底线。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是最终的后盾,只是它更倾向于将实力作为和平的保障,而非威胁的工具。“雄而不霸”不是无力,而是有选择地使用力量。 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的立场向来坚定。台湾问题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任何国家胆敢挑战,必将招致严重后果。在中印边境争端中的果断反制,以及在南海岛礁上的建设与防卫部署,都清晰地表明了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这与“霸权”有着本质区别:“霸权”是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中国的做法则是在捍卫自身合法权利的基础上,寻求合作共存的路径。 因此,中国的“雄而不霸”并非被动的无奈,而是一种主动的战略抉择。这条路注定不会是捷径,也不会立竿见影。在当下中美博弈的背景下,一些国家选择扮演“墙头草”以谋求短期利益最大化,也是一种现实。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家正认识到与中国合作的价值,中阿、中非、中拉等合作平台的壮大便是证明。中国的善意与耐心正在慢慢沉淀为影响力。 小国敢跟中国翻脸,说到底,就是觉得中国太好说话,太克制了。那些小国不管从地理位置,还是政治方面考虑,都觉得跟着美国站队,好处来得快又实在,真心希望中国在以后的外交中,能多展示展示硬实力,给这些小国一个非得站在中国这边不可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