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达成新贸易协议后,欧盟内部各国政府、政党、行业组织及议会机构的反应呈现明显分化。 支持或谨慎接受的国家: 1、德国总理默茨:工业界(部分)避免30%关税灾难,15%对汽车业是“止损”。 2、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外长塔亚尼协议:“有可持续性”,结束不确定期,但需审阅细节。 3、芬兰总理奥尔波、外贸部长塔维奥:带来“可预测性”,但“不值得庆祝”,需观察长期影响。 4、瑞典贸易部长杜萨:“最不坏的选择”,但美国对欧关税已达70年新高。 5、爱尔兰贸易部长西蒙·哈里斯:为企业带来“迫切所需的确定性”。 强烈批评或反对的国家: 1、法国总理贝鲁、极右翼勒庞、政府多名部长:协议是“屈服”“惨败”“投降”,损害农业、能源与军事主权。 2、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协议“比英美协议还糟糕”,冯德莱恩被“当早餐吃掉”。 3、意大利在野党前总理孔特、五星运动党:欧盟态度软弱,15%关税“毫无互惠”。 4、葡萄牙政府政府发言人:需评估对服装、鞋类、机电等行业的冲击。 5、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支持欧盟努力,但强调“理性支持”。 欧盟机构与行业组织: 1、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协议“单方面让步”“削弱欧洲就业与产业”。 2、德国工业联合会(BDI)董事会成员Niedermark:协议“灾难性信号”,15%关税将重创出口。3、德国批发与外贸联合会主席扬杜拉:每增加1%关税都威胁企业生存。 4、意大利农业联合会主席普兰迪尼:若关税实施,将致意农业23亿欧元损失。 5、法国“不屈法国”党党首梅朗雄:协议是“自由主义笑话”,主张不结盟。 三大阵营 妥协派(德、意、芬、瑞、爱):以“避免贸易战”为由接受协议,但多持保留态度。 反抗派(法、匈、意反对派):直指协议“丧权辱欧”,呼吁重新谈判或对抗。 机构质疑派(欧议会、行业组织):批评协议程序不透明、牺牲产业利益,要求后续补救措施。 这一分歧不仅暴露了欧盟内部在经济主权 vs 对美依赖之间的深层矛盾,也可能在未来执行阶段引发新的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