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李奇微为了切断志愿军后路,派出了精锐——187空降团,在志愿军后方空降了两个连的特种兵,可不料,却遇上唐满洋率领的饿了三天的一个排。 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展开了第五次战役,战线拉长,攻势不断,后勤压力空前,整个战区的补给线几乎绷到了极限,志愿军前线部队的生存与战斗,全仰赖这条脆弱的补给链维系,而正是在这条若断则亡的生命线背后,一场突如其来的较量悄然酝酿。 美军方面,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敏锐察觉志愿军的弱点所在,他深知,志愿军虽有不俗的战斗意志,但其后勤能力远不及美军,若能从后方斩断其粮弹来源,便可令其攻势迅速瓦解,他决定启动一项颇具冒险意味的计划:派遣第187空降团两个连的特种兵,在志愿军后方实施一次深度空降,以破坏交通要道、扰乱指挥体系,从而配合正面部队形成合围之势。 第187空降团在美军中地位特殊,其前身在二战时期屡立战功,训练水平与装备水准堪称一流,李奇微对这次行动寄予厚望,空降部队所携带的补给充足,战术目标明确,计划时间选择在夜间,以求突然性,当运输机群悄然掠过朝鲜山区上空,携带着数十名精锐士兵投下伞花之时,一场意想不到的遭遇也即将发生。 彼时,志愿军第63军所属部队正在汉江以南展开攻势,唐满洋所在的排,原本负责守卫后方一处山地交通节点,该地地形崎岖,沟壑纵横,虽非主战场,却担负着连接前线与后勤的枢纽功能,连日激战之后,部队补给线遭到严重干扰,补给物资难以送达,这个排已连续三日无粮,所剩弹药也在压缩使用,战士们靠采挖野菜与少量炒面熬成的浆糊暂时充饥,身体状况极度虚弱,行走间甚至难以稳步。 然而,正是这支几近脱力的小部队,意外成了美军空降部队的第一道障碍,空降兵落地之后,本应迅速集结、推进至目标区域,但由于地形复杂,加之夜色遮蔽,部队分散降落,局部失去联络,在接近唐满洋阵地所在高地时,先头部队被布防侦察员发现。 尽管饥饿困顿,志愿军战士的警觉性并未减弱,唐满洋迅速组织防御,将士兵分散部署在山谷两侧,利用天然岩体和林木构筑简易掩体,他们手中装备简陋,多为步枪和数枚手榴弹,重火力几近匮乏,面对数量占优、装备先进的美军部队,志愿军没有退缩的选择。 美军部队在接近高地时受到伏击,志愿军利用地形优势展开了精准打击,每次射击都力求不浪费一颗子弹,由于美军尚未完全集结,初期数次试图强行突破的冲锋都遭遇失败,特种兵原本依靠火力压制的战术,在极度狭窄和崎岖的山谷间效果大打折扣。 战斗逐步演变为拉锯战,志愿军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频繁更换射击位置,制造错觉迷惑敌人,美军虽试图以火力优势压制,但在补给尚未到位、地形不利的情况下难以施展开来,志愿军则靠着顽强意志与默契配合,死守住了高地通道。 战斗持续至中午,美军部队开始感受到时间上的压力,原计划中的“快速切断”行动已被严重拖延,更糟糕的是,前方传来情报,志愿军主力已有调动迹象,正朝后方集结而来,面对突变的战场态势,美军指挥官不得不考虑撤退可能。 唐满洋的排,虽疲惫不堪,却在战斗中逐渐找回了士气,夜幕降临前,他果断组织了一次突袭行动,战士们悄然潜入美军侧翼,利用夜色掩护发起攻击,手榴弹与点射步枪在短时间内制造出混乱,迫使美军部队彻底放弃高地控制权,开始向原降落区域回撤。 这场战斗最终以美军空降行动的失败告终,两个连的兵力未能完成既定任务,反而在后方遭遇猛烈阻击,不得不留下部分伤员与装备撤离战场,唐满洋所在排,虽伤亡不轻,但成功守住了关键阵地,为志愿军主力的后勤保障争取了宝贵时间。 事后统计显示,此次战斗中志愿军的武器弹药使用率极高,几乎全部弹药在战斗结束时耗尽,医疗班统计的伤员中,半数以上因严重饥饿导致体能衰竭,部分士兵战后即陷入昏迷,但即使在如此极限的条件下,这支队伍仍未崩溃,反而在战斗中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与执行力。 这场战斗在战史中并未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却在志愿军内部引发了广泛关注,第187空降团的失败,不只是一次战术失利,更意味着李奇微空降计划的整体破产,志愿军方面则因成功挫败敌军后方渗透,进一步稳固了第五次战役的后勤线,为后续战斗奠定了基础。 唐满洋的排并未因此获得特别表彰,他本人所获得的军功等级,在战后也仅为较低等级,但在战友眼中,这场硬仗的胜利远比勋章更有分量,士兵们至今记得,在最困难的时刻,是那一口野菜糊糊撑起了他们的身子,是那一段山谷的奔跑唤醒了他们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