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即将举行,可令人意外的是,6月7日,国务院官宣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消息,不是说装备,也不是说方队,而是邀请了“国民党抗战老兵到场参观”,因为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有他们的功劳,但有人却看出,但其中有其他特别的含义...... 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不能忘记任何一个曾经为民族独立流血牺牲的群体,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时期承担了重要战斗任务,尤其是在正面战场作出了巨大牺牲。 这些贡献应该被如实记录、正面肯定邀请抗战老兵现场观礼,是对这段历史的致敬,也是对这些老兵个人尊严的肯定。 这项安排看似只是一个礼仪性细节,实则背后意味深长,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国共关系曾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即便是在2015年九三阅兵时,也只是在强调“国共合作”抗战的大背景下间接提及国军抗战功绩。 这次直接邀请当年曾穿着国军军装浴血奋战的老兵,以嘉宾身份走进天安门观礼席,是一次明显的态度转变。 这不是简单的“补一笔历史”而是一次立场的公开表达,在当前的舆论环境和两岸关系背景下,这样的安排释放出的信号不可小觑。 它向全社会传递出一个声音,历史不是单一叙述它是由无数人共同书写的,哪怕当年站在不同政治立场上,面对民族存亡的关头每一份抵抗都值得铭记。 在台湾地区部分退役军人也对此事表达出复杂情绪,有的声音认为大陆此举带有“政治操作”的意味,是一次对统一话语的延伸,一些绿营政客更是迅速跳出来,批评这是对台湾社会认知的干预,提醒台湾退伍军人要警觉。 但不论这些言辞如何激烈单就邀请这件事本身来说,它已经展现出一种向历史回望、向民族认同靠近的姿态。 这也是一次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对话,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军抗战老兵在大陆社会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他们的身份、他们的经历,很多时候都没能进入主流叙事。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历史问题的态度逐渐宽松,对这批人的待遇也慢慢改善,但真正把他们摆到一个国家级庆典的公开位置上,公开致敬,这样的机会并不多。 这次阅兵不安排他们列队出场,而是让他们安坐观礼,是考虑到他们多数已年事已高,尽管形式简单但象征意义分量极重,这是一次站在民族高度之上的历史尊重,也是一次“记住曾经所有付出”的庄严提醒。 这次并没有把这项安排当成某种政治标签来炒作,相关报道大多语调平和、用词克制,没有强调“胜利归属”,也没有刻意拉高“谁领导”的讨论,而是更像一种历史理性态度的展现,这在当前信息传播日趋复杂、话语对立明显的背景下显得难得。 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原本就是对国家命运转折点的回望,但这一次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回望胜利,更重新讲述了胜利背后那些曾被遗忘的身影,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游击,从共产党到国民党,从军人到平民,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一同扛起来的。 在这场看似军事化的阅兵中,他们的到来或许是最柔软、却最有力的存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