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马焱陈晓驰
下午2点半,虽然是工作日,且已经过了饭点,位于杭州湖滨银泰in77C区负一楼的苏小柳门店里,前来用餐的客人依旧排起了队。
“忙得过来吗?”看着络绎不绝的堂食客人,再看看前来取餐的外卖小哥,潮新闻记者这样问道。
“忙得过来!我们这个店有四五十位员工呢,而且外卖有专人负责。”苏小柳杭州区负责人杨文涛信心满满。
7月以来,在外卖平台消费券的推动下,苏小柳in77门店的外卖订单量明显增加。为了提升外卖小哥取餐效率,门店配备了专人负责催餐、对接外卖订单。
外卖订单量明显提升商家纷纷接招,保证出餐品质
“其实我们in77这家门店开了六年了,之前一直是以做堂食为主的,因为线下客流量确实太高了。”杨文涛告诉潮新闻记者,“7月份以来,因为外卖平台消费券,外卖订单明显增加,这家门店高峰时期的订单量达到100~150单左右,占比15%~20%。”
订单的增加,势必带来门店工作量的增加。为了保证出餐品质,门店配备了专人对接外卖订单。
“你看,我们有专人对接骑手、配餐、催单等。”杨文涛说,“门口这块区域就是专门为外卖准备的。”正说着,一位店员端来准备好的外卖餐品,开始打包。
“我们要求打包时冷热食要分开,一旦餐品品质不符合要求,会被打回去重做。为的就是保证点外卖的客人和堂食的客人吃到的餐品有着一样的品质。”杨文涛说。
在杨文涛看来,外卖订单的增加对于门店来说是锦上添花,“尤其是天气不佳时,外卖是个很好的补充。当然,这也对门店的出餐速度、餐品品质、人员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苏小柳来说外卖订单是堂食的补充,对于卤味老字号味德丰来说,外卖平台的消费券为它带来了更多新客。
“我们统计了一下,7月1日~7月22日,外卖订单量增长27%,营业额增长30%左右,午市外卖订单23000多单,与同比上个月增长43%,晚市9000多单,增长40%。”味德丰品牌市场负责人汤文昭告诉潮新闻记者,“为此,我们每个门店都增加了一两名员工。”
在位于杭州市复兴南路上的味德丰门店里,记者看到除了有三四位店员为顾客切菜、配菜、打包,还有一位老师傅在现场烹饪卤鹅卤鸭。“我们的师傅都经过专业培训,从汤汁调配到烹饪技巧,都有着严格的品控标准。比如,卤鹅卤鸭的最后一步熬汁收汤,需要师傅手动浇汁300多下,才能达到色香味的最佳配比。”
消费券带来外卖订单量的增加,订单量的增加又拉动了营业额的增长。
“不过,对我们品牌来说,外卖消费券带来的新客才是最可贵的。”汤文昭说,“因为强调高品质,我们和不少同类品牌相比,在价格上没有太多优势,说白了,就说比较贵。外卖平台消费券给顾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很多人因为消费券而在我们店里下了单,而他们一旦吃过,就爱上了。可以说,消费券为我们品牌的客群培养提供了很好的主推作用。”
订单量增加了,味德丰也更强调品控了。“我们坚持每天7点、10点、13点三次配送到店,保证消费者买到的商品都是在最佳赏味期内。”汤文昭说,“坚持严格的品控标准,也是为了在外卖订单量增加的周期内,拉开和其他品牌的差距,突出自身优势。”
多平台良性竞争做大市场蛋糕最直接受益者是中小商家
在今年夏季,全新的市场竞争态势引发外卖市场迅速扩容,市场的日订单总量也迅速攀升到2.5亿单。
潮新闻记者获悉,7月以来,淘宝闪购消费券直接带动广州、深圳、济南等多地夜间订单增长超过2倍,全国超过64万家门店的夜订单环比增长超过100%。同时,露营地、景区、酒店等更多夜间线下场景的消费需求被激活,拉动小吃、啤酒、冰品等多品类夜间销量增长超过200%。
有分析指出,以外卖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市场正在快速扩容,最直接的受益者,正是数量庞大的中小商家。淘宝闪购上线以来,3074个商家、超26万门店订单量环比增长超100%,新注册商家超过24万——这里面,大量商家为中小商家,其6月份商家店均实收环比增长近100%,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理事、浙商总会新媒体委员会委员陈以军认为,外卖消费券的本质既包含“流量争夺”,也涉及“生态重构”。“对于平台而言,通过大额补贴和优惠活动,能够迅速吸引大量用户,激发用户消费欲望,提升平台活跃度和订单量,进而实现流量转化的快速增长。”陈以军认为,服务消费逐渐从单一的价格比拼升级为“供应链能力+即时配送效率+用户体验”的系统性竞争。通过外卖消费券构建平台生态,吸引更多商家入驻,丰富商品品类,提升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进而实现生态体系的重构和优化。
“当然,外卖行业也需要多平台的良性竞争来为市场提供活力。”陈以军补充道,“在多平台共存的背景下,商家、消费者、骑手才拥有更多选择。同时外卖消费创造出增量后,不仅可以带动中小商家增收,带动就业,也能让包括农业在内的上下游产业链从业者受益,形成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