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日本人砂原惠,化名张荣清,并谎报中国国籍,加入四野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屡次立功,参加抗美援朝,但不久之后他的身份暴露了。[凝视] 1933年,砂原惠出生在日本福冈,5岁随父母移居中国东北,1945年日本战败后,12岁的他失去父亲,与母亲和妹妹滞留辽宁,靠打零工为生。 这段经历让他对中国底层百姓的生活有了深刻理解,也埋下了他日后选择中国道路的种子。 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在当地征兵,15岁的砂原惠以“张荣清”的化名报名,自称是辽宁雇农子弟。由于语言流利、熟悉当地情况,他顺利通过审查,成为侦察连的一名战士。 在辽沈战役中,他多次执行敌后侦察任务,曾因传递关键情报获得连队表彰。战友回忆,这个“小张”总能在复杂地形中快速找到隐蔽路线。 1950年,砂原惠所在部队接到赴朝作战命令,在鸭绿江边填报资料时,他在“民族”一栏写下“汉族”。 但部队很快发现他的日本国籍,根据当时规定,非参战国公民不得进入朝鲜战场。被迫离队时,这个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兵流下了眼泪。 战后砂原惠回到日本,但始终保持着中国生活习惯,他长期从事中日贸易工作,2016年还专程到北京军事博物馆捐赠了珍藏的军功章。这些物品现在陈列在“东北老航校”专题展区,成为那段特殊历史的见证。 关于砂原惠的军旅生涯,有几个鲜为人知的细节:他曾在东北老航校工作时,因发现日本专家伙食标准高于志愿军而公开质疑;他至今保留着1949年颁发的“解放东北纪念章”;他的中文说得比许多当地人还地道,却始终带着一点辽宁口音。 这段跨越国界的军旅生涯引发思考: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个人的身份认同往往会超越国籍界限。砂原惠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有些忠诚与信念可以打破常规认知。 你是否听说过其他外国人参军中国军队的特殊案例?对于这种超越国籍的身份认同,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见解。 信源: 日籍解放军老兵砂原惠去世,他说:我有一颗中国心——红船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