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战争年代,我一枪崩了你们!”1988年,开国少将李中权厉声质问2个老部下,然而,这两人毫不在意,完全没把李中权的话当回事,甚至嬉皮笑脸。[凝视] 1998年冬日的北京,94岁的开国少将李中权坐在干休所的办公室里,桌上摊开着一摞泛黄的文件。这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正在为一件让他愤怒的事情较劲。 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要建纪念馆,原副校长孙毅生前为此募集了一笔善款。然而在筹建过程中,李中权发现负责财务的两名老战友竟然私吞了部分捐款。 当李中权找到这两人要求退还时,对方的态度让这位老将军彻底怒了。“要是在战争年代,我一枪崩了你们!”会议室里响起了老人愤怒的咆哮声。 这句话背后,是一个94岁老人对原则的坚持,李中权16岁参加红军,经历过长征的艰险,见过太多战友为了理想献出生命。在他心中,每一分钱都承载着战友们的期望。 春节前夕,李中权和秘书开始了漫长的取证工作,他们翻阅着发脆的档案,核查着每一笔捐款记录。那些泛黄的汇款单和表扬信,记录着全国各地老兵们的心意。 其中一笔5元捐款特别引起了李中权的注意,那是一位东北老兵用伤残补助金捐的,汇款单上还能看到当年的邮戳印记。每一分钱背后都有故事,每一分钱都不能被糟蹋。 法庭上,两名被告试图以“年代久远,记录不清”为由推脱责任,李中权当庭拿出了1942年抗大二分校的财务条例原件,上面清楚地写着“分文归公”的要求。 这位老将军用17页详细的证据链,让法官看到了什么叫做军人的严谨。最终,所有被侵吞的善款都被追回,全部投入到纪念馆的建设中。 追回款项后,李中权并没有就此罢手,他坚持每周都要去纪念馆工地看看,91岁的他有时还会亲自检查展板内容。有一次发现展板上把“抗大”错印成了“杭大”,老人家非要工作人员立即修改。 工作人员回忆,李中权总是背着一个旧军用挎包,里面装着当年学员的各种资料。他说这些东西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因为那里面有太多战友的记忆。 这位较真的老人也有温情的一面,参加老干部活动时,他会为了钓鱼比赛凌晨就出发,但钓到小鱼又偷偷放生。下棋输了就拉着人再来一局,发现别人故意让棋还会生气。 李中权的一生都在践行着一个道理:原则面前没有例外,哪怕是老战友也不行。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什么叫做军人的品格,什么叫做共产党员的操守。 2014年,李中权在病床上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让护士每天给他读新闻。临终前,他特意叮嘱要把墓碑朝向华北方向。 那个方向有太行山,有他战斗过的地方,也有他倾注晚年心血的抗大纪念馆。对于这位老战士来说,那里承载着他一生的信仰和坚持。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像李中权这样的老一辈革命者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信仰,他们把个人得失看得很轻,把集体利益看得很重,把原则底线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或许很难理解老人为了区区几万块钱较劲的意义。但正是这种对原则的坚持,对信仰的忠诚,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当原则与人情发生冲突时,李中权选择了原则,当个人情感与集体利益产生矛盾时,他选择了集体。这种选择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人,他们可能不被所有人理解,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社会的公正与正义。李中权就是这样的人,一个真正的军人,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您身边是否也遇到过这样坚持原则的长辈?当原则与人情发生冲突时,您会如何选择?老一辈的精神品格,哪些最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和传承? 信源: 开国将军李中权起诉老部下:战争年代我一枪崩了你——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