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0年6月6日,沈阳部队空军副司令员常仲连之子常向,在组织战术训练时负重伤,

1980年6月6日,沈阳部队空军副司令员常仲连之子常向,在组织战术训练时负重伤,于6月9日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牺牲,年仅27岁。

常向1953年出生在沈阳,父亲常仲连是位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兵,家里常听父亲讲起战火纷飞的岁月。常向从小就崇拜军人,立志要像父亲一样保家卫国。他高中毕业没犹豫,直接参军,进了空军部队,想用自己的青春守住祖国的蓝天。他个子不高,但眼神特别亮,透着一股子倔劲儿。部队里,他训练刻苦,飞行技术过硬,很快就成了连队的顶梁柱。 常向在部队里是个热心肠,平时总帮着新兵,手把手教他们怎么调整飞行姿态,检查设备。战友们说他,干活儿特别认真,检查飞机时总要摸遍每个螺丝,确认没问题才放心。他还爱钻研战术,晚上经常熬夜翻书,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记录。他有个小目标,想让连队建个阅览室,让大家能多学点东西,干活儿更带劲儿。

1980年6月6日,常向作为连队骨干,负责带队进行一次高难度的战术训练。这次任务是模拟低空突防,考验飞行员在复杂天气下的导航和反应能力。早上他早早到了机库,检查飞机状态,确认油量和仪表都正常。那天的天气不太好,云层厚,风速不稳,但他还是按计划带队升空。他驾驶战机,领着小队穿过云层,保持队形,随时通过无线电提醒队员注意高度和距离。 训练进行到一半,飞机突然遇到强气流,机身开始抖动,仪表盘上警报灯亮了。常向发现发动机有问题,赶紧向塔台报告,请求返航。他一边操作飞机,一边指挥队员拉开距离,确保大家安全。飞机状态越来越糟,仪表显示故障加剧,他拼了命想把飞机带回安全区域,避免掉到人多的地方。他的操作精准,但飞机还是撑不住,最终在离机场不远的空地上坠毁,他受了重伤。 救援队很快赶到,把常向从摔得变形的机舱里抬出来,紧急送往医院。医生们全力抢救,手术室里忙得不可开交,输血、止血、缝合,忙了好几个小时。可他的伤太重了,骨头多处断裂,内脏也受了严重损伤。6月9日凌晨,医院的监护仪发出刺耳的长鸣,常向再也没能醒过来,只有27岁。

常向的牺牲让整个部队都蒙上了一层阴霾。他的父母,常仲连和妻子,接到消息时简直不敢相信。告别仪式上,常仲连穿着军装,强撑着站得笔直,手里紧紧攥着儿子的飞行日志。夫人握着常向的飞行帽,眼泪止不住地流。周围的战友都红了眼眶,礼堂里安静得只剩呼吸声。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位年轻军人的生命重量。 常仲连夫妇没有沉浸在悲痛里,他们拒绝了部队的特殊照顾,把常向的抚恤金拿出来,捐给了连队。他们知道,常向生前最惦记的就是战友们的成长,想让大家有更多学习的机会。他们把钱用来买书,建起了连队的阅览室,书架上摆满了军事和科技书籍,成了战友们缅怀常向的地方。 常向的事迹在沈阳军区空军传开了,他的名字被刻在基地的纪念碑上。每到清明,战友们都会带着鲜花去看他,擦拭碑上的字迹。他的牺牲不是结束,而是成了激励后人的火种。那些书架上的书,依然在被翻阅,年轻飞行员们读着书,传承着他的精神,继续守护祖国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