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才能做什么工作较好?胡适最好的才能是当民间大使,因为他跟谁都好。其次是当大学里的讲师,不发表难度系数文章(他把考据当成研究了,其实那99%属于文献整理)。他不能当国家大使,因为他大多数时候分不清民族矛盾(中华民族和外族入侵之间)和国内矛盾(国内族群之间)哪个更重要。
胡适是谁?一个名字就能点燃无数争论的家伙。学者、外交家、教育家,他身份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可他的才能到底适合干啥?有人说他跟谁都能聊得来,是天生的民间大使;有人觉得他在大学讲台上才最耀眼;也有人说他政治眼光稀烂,压根儿当不了国家大使。胡适的才能,究竟是块宝还是块短板? 胡适,1891年出生在安徽绩溪,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还死了爹。1910年,他靠着庚子赔款公费生的身份跑去美国留学,1917年回来后直接扎进北京大学当教授。这家伙一回来就搞大事,推动新文化运动,写《文学改良刍议》掀起白话文热潮,后来还当过北大校长,学术上留下《胡适文存》这样的大部头。晚年他跑去台湾,干了“中央研究院”院长,直到1962年心脏病发作去世,活了71岁。
先说说胡适为啥适合当民间大使。这家伙性格好得没边儿,跟谁都能处得来。在美国留学时,他就爱跟同学聊学术、搞活动,回国后更是朋友遍天下,从文学家到政客,他都能聊上几句。看他的书信,语气总是温和又幽默,分歧来了他也能化解得滴水不漏。这种亲和力和沟通能力,简直是民间大使的标配。他当驻美大使那会儿,跑了400多场演讲,拿了30多个名誉博士学位,用文化和学术给中国在国际上刷了不少存在感。虽说政治上他有点拉胯,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民间交往,他真是玩得转。 再看看他在大学讲师这个角色上的表现,也挺拿得出手。胡适在北大教中国哲学史,讲课风格特别接地气,深入浅出,学生都爱听。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开了现代学术研究的先河,后来的学者没少受他影响。不过,他的研究有个毛病,喜欢钻牛角尖搞考据,比如《红楼梦》的版本问题,他能翻来覆去整理个没完,原创性的理论却不多。有人说他这99%是文献整理,不是真研究。可即便如此,他在传播知识、点醒学生这块儿,还是干得有声有色,挺适合当个大学里的灵魂导师。
但要说胡适当国家大使,那就有点悬了。他在政治上的判断力,实在是短板中的短板。最要命的是,他老分不清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哪个更重要。1915年袁世凯签“二十一条”,把山东的特权让给日本,胡适在美国还写文章说这是外交胜利,完全没看出这对民族利益的伤害有多大。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居然主张把东三省让给日本换和平,脑回路让人摸不着头脑。抗战时当驻美大使,他不搞募捐、不组织抗议,光顾着演讲拿学位,压根儿没帮国家扛起啥责任。这种时候,他的大局观和立场都显得太薄弱,干国家大使这活儿,实在不靠谱。 胡适的人生轨迹也挺有意思。1948年国共内战打得火热,他选择跑路,先去美国,后来落脚台湾,继续搞学术研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这辈子,学术和文化上是大手笔,可一碰政治,就露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