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2年,吴三桂与八旗悍将单挑。吴三桂年轻力壮,胆略十足,斩下对方首级,然后从容突围,不愧是猛将。 皇太极压境,八旗精骑破城连营,明军守将困死重围。 山海关那边还没反应过来,后金已经围到了锦州、松山外廓。那年,吴三桂刚满二十一岁。 年少,却已挂甲出征。 他父亲是吴襄,辽东边军的老骨头,驻守山海关一线,整天跟建州骑兵对峙。 吴三桂少年习武,熟骑射,从小就被当成将材来养。到了辽西前线,不靠裙带,不打人情,全凭一把枪、一副胆。 大凌河城陷危机,援军断线,粮草尽绝。明军困在城中,水井冻住,骑兵冻死,副将自缢求生。皇太极下令,“不攻自困”,围而不打,断其血肉。 朝中乱作一团,援军迟迟未至。吴襄急令调动突骑小队,破围通传。吴三桂主动请命,带三百骑出营奔袭敌后。 不是例行演练,是从死人堆里找路。前锋刚出营门,就碰上八旗哨骑。对面上来就是三队披甲重骑,刀盾俱全,阵型一字排开。 这是皇太极手下最凶的“梅勒章京”直属军,专打突袭、拦截、追杀,一出手就奔命门。 吴三桂没退。他下令两翼佯动,中军自冲,自己亲领五骑冲阵,打得就是正面。 第一波冲击就砍翻一名满洲校尉,枪锋断裂,战马前蹄中箭,横倒在地。 吴三桂翻身拔刀,躲过弓骑包抄,一刀斩断马缰,再一刀劈开披甲肩胛,把人头削掉半边。 敌将扑来,是旗主护卫,马快枪沉,长矛直取心窝。 吴三桂回刀磕矛,肩口中擦伤,一脚踩上倒马,借力翻身而上,砍断来矛,随即顺势撩喉。 对方脖颈应声喷血,当场伏尸。那一幕吓得后旗骑阵动摇,首领头盔被砍飞,脑袋翻滚入雪窝,场面血腥到连满兵都后撤两步。 这不是打赢,而是杀得他们不敢再追。 后队乘势推进,吴三桂带人杀出一线,逃入密林。 身上三处伤,马全死光。斩敌两将,一人为副都统,另一人尚在档案待查。 明军收尸时验首级,咽喉、面门、左肩三处致命,皆为正面近战所为。 当天回营,吴三桂浑身是血,手上还提着那颗斩下的首级。 父亲迎上,没说话,只看了他一眼,然后转身叫来传令兵。不到三日,朝中奏捷,崇祯亲批“可为大用”。 这不是虚词。第二年吴三桂官升宁远参将,实际掌控边军一部,调防紧贴锦州外围。辽西防线主将名单上,他开始稳稳有了座次。 皇太极得知对方有“吴家少年”斩将突围之事,大怒。 下令清查失职将校,亲审带兵都统,边军记录写明“命削其籍,逐之”。 八旗打明军打得轻松,可从没想过,会让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将从正面阵中杀穿带走首级。 这战之后,吴三桂在辽西战场出名了。敌我双方都记住了这个名字。 明军里称他“奋枪破敌,胆略绝人”,后金那边记他为“斩首突骑之主”。 突围后没几个月,他又跟随祖大寿在松山外围设伏击阵,一日之内断敌粮队两次,骑杀八十余人。吴三桂不只能打正面,也开始懂得用兵。 崇祯朝内忧外患,廷臣窝斗,边帅换将频繁。 吴三桂却步步攀升,从参将升至总兵,从山海关调往宁锦防线,再后掌关外兵权。辽西还能守住半壁,吴三桂是一个钉子,钉得死死的。 很多年后,清军入关,朝野咒骂他“引敌破关”。可那时没人愿意提,早年他一个人冲进满洲阵里,手起刀落斩下八旗将领脑袋。 也没人提,他在宁远打了多少场夜战、死了多少兄弟、破了多少骑阵。 吴三桂起步就在战场,打的是真仗,砍的是活人。 他不是演戏,也不是倚老卖功。他是用命拼上位的。 当年那场突围,如果死在林里,今天连他的名都没人提。可他偏偏活了,还带着敌将脑袋活着回来。 他不靠背景、没求援兵,靠的是速度、力量、反应和一把刀。 血溅马鞍时,他还不是名将,只是一个兵。可这一战,把“吴三桂”三个字刻进了辽东的冬雪里,谁也抹不掉。
猜你喜欢
这是释永信赴美参加私人宴会的场面,现场美女如云,还有很多台摄影机对着,他坐在中间
2025-07-29
甜橙看看看
有网友爆料,图片中的这位美女和男孩,就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老婆和孩子。有网友说
2025-07-28
带你看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