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将毛岸英坟墓迁往烈士陵园,可当大家刚开始挖,就突然跑过来一名妇女挡住了他们,并表示:这是我儿子的坟,不能迁走! (参考资料:2012-11-22 人民网——解密:彭德怀为何提议将毛岸英葬在朝鲜) 一九五五年开春,朝鲜的战事硝烟已散,志愿军总部决定将分散的烈士墓统一迁往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以便集中管理和纪念,这本是一项常规工作,毛岸英和高瑞欣的墓也在迁移之列。 谁知,就在志愿军干部带着战士准备动土时,一位名叫朴真真的朝鲜阿妈妮,领着一群当地妇女赶了过来,不由分说地挡在了坟前,她情绪激动,对着志愿军干部坚决地喊:“这是我儿子的坟,不能迁走啊!” 朴真真声泪俱下,说自己会一辈子看护这座坟,她老了就让孙女小龙女守着,世世代代传下去,她捶着胸口,哭喊着:“他是为我们朝鲜牺牲的,就是我的儿子,谁也不能把他从我身边带走!” 这番景象,让在场的中国军人措手不及,在朝鲜,将烈士视为亲人来守护的家庭并不少见,可朴真真这近乎决绝的姿态,显然超出了普通的情感。 无奈之下,带队的志愿军首长只好透露了一个深藏许久的秘密:这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这话一出,朴真真瞬间僵住了,仿佛被电击一般,周围的哭声也戛然而止,片刻之后,她才反应过来,朝着北京的方向深深鞠躬,又转身对着墓碑深深鞠躬,随即抱着志愿军首长的胳膊,彻底泣不成声。 朴真真或许不知道,她这一拦,恰好与千里之外北京的一场高层博弈,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实际上,关于毛岸英遗骨的归宿,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迁坟问题。 志愿军总部曾专门请示中央,军委总干部部起草的意见是,将毛岸英的遗骨运回北京安葬。 这在当时合情合理,黄继光、杨根思等特级英雄,以及许多团级以上干部的遗体都已运回国内,毛岸英作为领袖之子,享受同等或更高规格的待遇,似乎是理所当然。 可这份电报到了彭德怀元帅手里,却被压了下来,他反复斟酌后,只批了六个字:“暂不移,待后定”,在他看来,将毛岸英的遗骨单独运回国,“不太妥当”。 这个“不太妥当”背后,是一位老帅坚持原则的光明磊落,彭德怀不想让最高领袖在战场上搞任何特殊化。 而最终的决定,来自于毛主席本人,几年后,当儿媳刘思齐再次提起“迎岸英回家”时,这位承受着丧子之痛的父亲沉默了许久,才缓缓说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毛主席明确指示,成千上万的志愿军战士都长眠在了朝鲜,岸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理应留在那里。 就这样,一个领袖的家庭选择,变成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姿态,毛主席用自己儿子的最终归宿,立下了一个谁也无法撼动的规矩:在牺牲面前,领袖的儿子与普通士兵,并无不同,这既是给全党全军看的,也是给全世界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