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邪伤上、湿邪伤下,身体报警的规律藏在这老话里 中医常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这话听着朴素,却把邪气侵袭人体的规律说得明明白白——不同的“外邪”,偏爱攻击身体的不同部位,就像小偷总有自己熟悉的“入口”。 先说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这东西,轻清上浮,就像自然界的风总往高处走,侵袭人体时也爱先攻头面、咽喉这些上部。你看春天刮风时,有人出门没戴帽子,回来就头痛、鼻塞,这就是风邪先犯了头;还有人被风吹着了,第二天嗓子干痒、咳嗽,这是风邪袭扰了咽喉和呼吸道。 风邪还特别“好动”,容易带着其他邪气一起作乱。比如风寒感冒,风邪带着寒邪先攻头项,让人脖子发紧、头痛;风热感冒,风邪裹着热邪上扰咽喉,让人嗓子肿痛、流黄涕。所以对付风邪引起的上部不适,中医常说“祛风先治上”,用荆芥、防风这类能“往上走”的药,把邪气从头部、咽喉赶出去。 再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的性子和水一样,重浊黏腻,总爱往低处走,所以腿脚、关节这些人体下部最容易被盯上。下雨天趟了凉水,第二天脚踝肿了、膝盖发沉,这是湿邪困住了下肢;长期待在潮湿的地方,有人会觉得小腿发胀、脚气加重,也是湿邪在下作乱的表现。 湿邪还爱“抱团”,和寒结合就是寒湿,让人腿脚发凉、遇冷疼痛;和热纠缠就是湿热,让人脚底板发烫、脚趾缝发痒。对付湿邪引起的下部问题,得用能“往下走”的药,比如薏米、苍术,帮着把湿气从腿脚排出去。平时穿透气的鞋子、少淋雨,也是在给下肢“防湿”。 说到底,风邪和湿邪的“攻击路线”,其实是在提醒我们:防风要护住头面颈,防潮要留意腿脚足。身体就像一座房子,知道了小偷从哪进,关门上锁才能更有针对性。要是上部总不舒服,想想是不是没防好风;下部总发沉,就得查查是不是湿邪在“捣乱”了。文中提到的调理思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实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