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补阳补阴有门道,中医这两句话藏着大讲究 常听中医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补阳补阴有门道,中医这两句话藏着大讲究 常听中医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这话听着绕,其实道破了补养的关键——阴阳从来不是分家的,就像白天黑夜、晴天雨天,少了谁都不行。 为啥补阳要带点阴?你想,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得有大地(阴)托着才能发光发热。要是光补阳,比如一味用附子、干姜这类热性药,就像把火架在干柴上,烧得越旺,耗得越快,最后反而把体内的阴液烤干了,人会觉得口干舌燥、上火烦躁。 就像冬天烤火,光有火苗不够,还得有柴薪慢慢烧。所以补阳时,加点熟地、枸杞这类滋阴的药,就像给火焰添上耐烧的燃料,阳气才能源源不断地生发,这就是“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比如肾气丸,既用桂枝、附子补阳,又配地黄、山萸肉滋阴,补得扎实还不容易上火。 那补阴为啥要带点阳?阴液就像山间的泉水,得有阳气推动才能流动起来。要是只滋阴,用麦冬、玄参这类凉性药堆着,就像把水冻成冰,看着多,却没法滋养全身,人可能越补越怕冷、没精神。 好比田里浇水,光有水不行,还得有阳光晒一晒,才能化成水汽滋养庄稼。补阴时加点头晕、桂枝这类温阳的药,就像给阴液加了股动力,让它能顺畅地跑到该去的地方,这就是“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像左归丸,补阴的同时用了鹿角胶,就是借点阳气帮阴液“活”起来。 说到底,阴阳就像一对搭档,阳离不了阴的“家底”,阴离不了阳的“动力”。平时觉得怕冷、没劲儿想补阳,别光顾着吃热性食物,搭配点山药、黑芝麻;觉得口干、上火想滋阴,也别只啃梨、喝凉茶,加点生姜、桂圆调和一下。 当然了,具体怎么补,还得看自身体质。毕竟补养不是堆材料,而是找平衡,这才是中医说的“求”字的门道——不是硬补,而是让阴阳互相帮衬,才能补得长久、补得舒服。文中提到的药材,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