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凭啥还能延续150年? 安史之乱打了八年,把唐朝的老底子都快掏空了。叛军一路打到长安,皇帝逃跑,百姓死伤无数,北方经济全毁了。 乱子平了之后,唐朝的地盘缩了一大圈,人口只剩原来的三成,黄河两岸一片荒凉,看着就像要亡国了。可谁也没想到,唐朝又撑了一百五十年,直到公元907年才彻底结束。这背后靠的是什么呢? 第一,唐朝中央想办法抓住了钱袋子。安史之乱后,北方穷了,但江南没怎么打仗,成了朝廷的救命稻草。朝廷把江南的粮食、布匹通过运河运到关中,养活中央和军队。更关键的是盐。朝廷把盐的买卖收归官营,价格翻了好几倍,靠卖盐赚了大钱。后来又把茶叶和酒的买卖也管起来,这几项收入加起来,占了朝廷财政的一大半。钱有了,朝廷就能维持运转。 第二,军队有了新支柱。安史之乱时,一支叫神策军的地方部队来长安救驾,打仗很拼命,皇帝就看中了他们。后来朝廷把神策军变成自己的禁卫军,人数扩到十几万,驻扎在长安周边和西北要地。这支军队直接听皇帝指挥,成了制衡地方军阀的重要力量。虽然后来被宦官控制,但早期确实稳住了中央的阵脚。 第三,税收制度大改革。以前按人头收税,农民逃亡或土地被兼并后,朝廷就收不上钱。唐德宗时,宰相杨炎搞了两税法:不分本地人外地人,按财产和田地多少交税;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简化税种。朝廷收入三年内翻了一倍多。地主也得交税,负担相对公平些。尽管后期出了乱收费问题,但初期确实缓解了财政危机。 第四,削藩与平衡。唐宪宗上台后,用盐铁专卖的钱养兵,先挑软柿子捏,逐步平定西川、镇海等地的叛乱,又用计谋拿下淮西军阀。同时扩大科举录取人数,每年多招几十个进士,让新兴读书人进入官僚体系,这些人靠考试做官,更忠于朝廷,牵制了旧贵族和军阀。黄河以南一度恢复朝廷直接管理。 第五,局部改革延缓衰亡。唐武宗时搞灭佛运动,拆寺庙、赶和尚还俗,收回大量土地,增加了种地交税的人。唐宣宗前期整顿吏治,平定边疆叛乱,河西走廊一度回归,社会短暂安定,史称“大中之治”。但这些改革没动根本问题,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 到了后期,藩镇、宦官、科举文官三方互相牵制:军阀要朝廷封官才名正言顺;文官靠科举升官;宦官把持神策军。 这种平衡让唐朝勉强撑着。但黄巢起义后,江南经济被毁,朝廷钱粮断了;神策军腐败到拉不动弓;军阀朱温直接杀进长安,把宦官全宰了。三角关系一垮,唐朝也就完了。 唐朝能续命百余年,靠的是抓钱、抓兵、抓制度:江南运粮和盐铁专卖保财政,神策军当枪杆子,两税法改革公平收税,科举选拔新人才。 但根子上的腐朽,宦官专权、军阀割据、土地兼并,始终没解决。最终,农民活不下去造反,钱粮源头被掐断,平衡打破,王朝也就走到了头。#MCN双量进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