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连解释机会都不给,诸葛亮为何要杀魏延?你看是谁,把魏延领来的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战长沙”这一场景,显然是关羽难得一次扮演了“配角”的角色,而这个角色的真正主角却是老将黄忠。尽管一开始关羽气场十足,气吞万里山,连诸葛亮都忍不住提醒他:“黄忠年近六旬,却依然拥有万夫不当之勇,千万不能轻敌。云长,最好多带些兵马。”谁知道,这话竟然引发了关羽的逆反心理,他不以为然地回应:“一个老卒罢了,何足挂齿。”接着,他豪言壮语:“我就带着五百精锐,必定轻松攻破长沙,斩黄忠!”这番话甚至让刘备也忍不住感到担忧,连忙劝阻:“云长,慎重行事。”但关羽却毫不理会,转身就去,完全不顾刘备的劝告。诸葛亮看着这一切,忧心忡忡地对刘备说:“关羽这次轻敌,恐怕不会有好结果,还是赶紧去接应吧。”可以说,关羽这场长沙之战的决定,简直让人捉摸不透,令人既心疼又费解。

那么,关羽为何如此倔强呢?除了他本身的骄傲和自信,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华容道事件。关羽曾因私放曹操,而被诸葛亮严厉训斥,他内心深处急需一次震撼的胜利来恢复自己的威望,证明自己依旧是蜀汉的第一神将。因此,在面对黄忠时,关羽不仅要为自己争回面子,也要彻底洗刷华容道的耻辱。关羽的心理,其实就是这种要证明“我还是那个威风凛凛的关二爷”的渴望。

然而,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却常常让人失望。关羽为了复仇,遇到了老将黄忠,而这场战斗的结果却让关羽的计划彻底破灭。第一次交手,二人斗了百余回合,竟然没分出胜负;第二次较量,依旧是五六十回合,胜负难分;而最关键的一次,黄忠在战马前跌倒,关羽竟然没有趁机杀死他,反倒是黄忠施展神射绝技,一箭射中关羽的盔缨,差点把关羽的命带走。这一系列的战斗让关羽的风头完全被黄忠抢走,成了黄忠的“背景布”。这也许就是关羽“自负过头”的代价——当你对自己寄予过高期望,却未能实现时,只能成为别人出彩的背景。

实际上,黄忠与关羽的战斗,为后来的“定军山斩夏侯渊”埋下了伏笔。无论是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正史里,黄忠斩夏侯渊的故事都远比关羽斩颜良来得更具历史意义。因为夏侯渊一死,意味着曹操在汉中的局势已经大势已去,而颜良的死则对官渡之战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只不过成全了关羽的个人英雄主义罢了。为了让黄忠更好地突出自己的英雄形象,关羽只能屈居幕后,也许这也是他之前对黄忠“老卒”之语的某种无声的道歉吧。

然而,在这场长沙之战中,还出现了一个日后蜀汉的关键人物——魏延。让人意外的是,魏延刚一登场,诸葛亮就毫不留情地表示要杀掉他,理由竟然是魏延“脑后有反骨”。这句话明显令人疑惑,为什么诸葛亮会如此断然做出决定呢?首先,魏延的行为破坏了“江湖规矩”。在三国时期,降将是可以的,但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不能背叛自己的主公,尤其不能杀掉之前的主公。魏延虽然投降了蜀汉,但却杀了韩玄,这无异于直接打破了这一规矩。吕布之所以声名狼藉,就是因为他曾背叛并亲手杀了自己的主公——董卓和丁原。魏延这一行为,等于为自己积累了未来的麻烦。

再者,魏延此时被诸葛亮处理,实际上也是为他后来的悲剧铺垫了道路。正如历史所知,魏延最终果真在诸葛亮去世后产生了反叛的念头,在五丈原上被马岱一刀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而在《三国演义》里,魏延的所谓反骨其实只是一个“伏笔”。虽然魏延被冤枉,但他确实有一些不拘小节、不择手段的行为,这些都让他与蜀汉的核心领导层产生了矛盾。而诸葛亮则通过杀掉魏延,标志着他对这种不安定因素的零容忍。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魏延杀韩玄后的第一动作是“提头上马,迎接关羽”。这让关羽看似得到了恩惠,但事实上,魏延这一行为,无形中戳破了关羽的自尊心。关羽虽表面上可能感激魏延,但在《三国演义》中的细节描写却暗示了,这其实是对关羽的一种“打脸”——让关羽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局限性。

总结来说,关羽、黄忠和魏延的故事,不仅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章节,更深刻反映了蜀汉内部的复杂政治和人物关系。每个决定、每次战斗,背后都藏着人物性格的较量与历史的深远影响。而诸葛亮的这一连串处理,不仅是对魏延的打压,也是对关羽和整个蜀汉体系中人物行为的一种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