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能软弱愚蠢到什么程度?丹麦或许能给出一份长长的答卷。全国军队加起来不到两万人,连别人一个师的规模都凑不齐。空军总共 54 架战斗机,还大方地送了 6 架给乌克兰,剩下的 F-35A 和 F-16,连维护都得靠美国出手,这样的国防底子,实在让人看不出半点自主防御的底气。
把时钟拨回 1940 年 4 月 9 日,纳粹德国的铁蹄踏进丹麦时,这个国家的无力感就已暴露无遗。
当时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呼吁民众团结,却挡不住德军对资源和设施的控制,连文化和生活都被强行改写。
尽管有抵抗者偷偷救助犹太难民,1943 年帮着不少人逃到瑞典,但整体来看,面对强权只能被动承受的模样,和如今似乎并无二致。
二战结束后,丹麦没想着筑牢自己的篱笆,反而一头扎进了依附的怪圈。
抱着北约和美国的大腿就觉得安全,国防上彻底放弃了自主。
两万兵力要守着本土不说,还得照看远在 2100 公里外的格陵兰岛 —— 那个比本土大 50 倍、藏着无数资源的世界第一大岛。
可丹麦做了什么?既不派重兵驻守,也不认真开发,眼睁睁看着美国觊觎。
特朗普说要 "军事夺取",丹麦外长只敢含糊其辞说 "可能独立"。
美国副总统跑去暗示 "投资不足",丹麦也只派两支雪橇犬巡逻队应付,硬气话一句没有。
外交上更是把 "跟班" 的角色演到极致。
为了讨美国欢心,俄乌冲突里往前冲,欧洲情报监听也不缺席,可好处没见着多少,格陵兰岛反倒成了别人嘴边的肉。
国际上一有事,丹麦总躲在后面随大流,自己的利益能不能保住全看别人脸色。
国内的日子也没好到哪去。
靠着高税收和卖资源撑起的高福利,确实让医疗、教育、养老都不用发愁,每年四分之一的 GDP 砸进去,看着光鲜。
可副作用也跟着来:越来越多人宁愿领救济也不上班,企业缺人缺得头疼。
政府想靠三档救济金标准逼大家工作,明眼人都知道难成。
更要命的是,经济一有波动,丹麦克朗就跟着折腾,高福利这面镜子,迟早要照出财政吃紧的窘迫。
移民政策更是透着一股想当然。
为了填劳力缺口,简化一堆国家的移民条件,结果北非和中东来的移民里,暴力和性犯罪的新闻总冒出来。
政府嘴上喊平等,对数据里的问题却装看不见,老百姓一边说要包容,一边又怕家门口不安全,这矛盾搁谁身上都难受。
看看立陶宛就知道,小国要是没骨气,日子只会更难。
同样抱美国大腿,跟着反俄,结果能源被卡脖子,经济跟着波动,和丹麦如今的处境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丹麦的问题,说到底还是没摆正自己的位置。
总觉得靠别人就能高枕无忧,国防、外交、经济都懒得自己操心。
可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格陵兰岛守不住,高福利难持续,移民矛盾压不住,再这么下去,怕是连童话里的体面都维持不住了。
丹麦的处境折射出小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生存困境,却也暴露了决策层的短视与软弱。
军事上自废武功,两万兵力守不住广袤领土,战机维护仰人鼻息,连核心利益地格陵兰岛都成了他人觊觎的肥肉,这般防务松弛堪称现代主权国家的反面教材。
外交上沦为附庸,为讨好美国不计成本,却在关键利益前唯唯诺诺,所谓 “合作和平” 不过是无力抗争的遮羞布。
高福利与移民政策的拧巴,则显露出社会治理的失衡 —— 养懒了民众、引来了矛盾,却缺乏直面问题的魄力。
这样的 “软弱” 或许有历史惯性,但将命运完全交托他人,终究不是小国生存的长久之计,反而可能在大国博弈中沦为棋子,输掉本该守护的尊严与未来。
那么你们觉得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