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2年大凉山深处,解放军从奴隶主手中解救出一名双眼溃烂的汉人。战士们看他挺遭

1952年大凉山深处,解放军从奴隶主手中解救出一名双眼溃烂的汉人。战士们看他挺遭罪的,问他:你是谁?他虚弱的挤出三个字:“帅士高”。 一个埋藏了十七年的历史谜团,因为三个字从四川大凉山传到北京,竟让中央军委的电报室忙作一团。这份加急电报之所以分量如此之重,是因为它补全了一段传奇,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时,十八勇士名单上那个长久空缺的名字,终于找到了主人。 这事,还得从1935年5月的大渡河边说起。红军长征至此,几乎陷入绝境。眼前是三百米宽、水流汹涌的大渡河,当地民谚说“五月涨水不渡船”,绝非空穴来风。河对岸,国民党军早已部署好火力,蒋介石更是断言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红军并没被吓住,他们靠着严明的纪律和“为穷人打天下”的承诺,先在人心上破了局。战士们饿着肚子也不动百姓的一针一线,有女红军甚至把仅有的半块青稞饼分给生病的老乡。 一个叫帅士高(小名帅老幺)的本地船工站了出来。他三岁学撑船,十七岁就能在浪里翻跟头,大渡河的水性早已刻进骨子里。他亲眼见过国民党兵抢粮烧船的恶行,心里早就憋着一股恨。 当红军找上门,希望他帮忙渡河时,他几乎没有犹豫。在他的带动下,连同堂弟在内的七名船工,一同加入了这场用命作赌的摆渡。 渡河那天,帅士高光着膀子立在船头,手里的竹篙抡得像风车。船刚到河心,对岸的机枪就响了,子弹贴着船帮呼啸而过,一名船工当场中弹,血染红了河水。可帅士高并没退缩,只嘶吼着“把稳了”,竹篙猛地一撑,小船硬是从枪林弹雨中冲了过去。 就这样,他往返了整整十七趟,把三千多名红军送到了对岸,也把十八勇士送上了强渡的功劳簿。等最后一批红军上岸,他才发觉后背早已被汗水和浪花浸透,手上攥出了血印,右手中指更是在撑篙时被礁石撞断,留下了永久的残疾。 红军要留给他银元作报酬,他却摆了摆手:“你们能打胜仗,比啥都强。”而红军也没忘记这份恩情,战士们特意折返,帮船工们藏好船只,还为帅士高的堂弟家挑满了三缸水。 红军走后没多久,国民党的追兵就杀了回来,放火烧了安顺场,也烧了帅士高的船。为了躲避报复,帅士高被迫逃进大凉山深处。他没能逃脱厄运,反而被奴隶主抓去,沦为了牛马不如的奴隶。 白天,他被逼着凿石头,稍有懈怠就是一顿毒打;晚上,只能睡在肮脏的牛棚里。更不幸的是,长期在矿洞里被火把烟熏,他的眼睛严重发炎,奴隶主却根本不给医治。就这样,他的双眼溃烂了整整十七年。 在这暗无天日的十七年里,帅士高从一个身强力壮的汉子,熬成了一个满身伤病、几近失明失聪的老人。可他从未喊过一声苦,因为心里始终揣着一个盼头:他信红军总有一天会打回来。当年那群穿灰布军装的好心人,成了他在绝望中活下去的唯一念想。 解放军剿匪部队终于开进大凉山。听到消息的帅士高,拄着根竹棍,在崎岖的山路上摸索了三天三夜,只为找到那些“穿灰布军装的好心人”。 当战士们发现他时,他已是衣不蔽体、奄奄一息。在营地里,卫生员为他清理溃烂的眼部,他枯瘦的手突然抓住了医生的手腕,用浓重的四川口音急切地喊出一句行船口诀:“左舷第三桨要往外偏!” 这句话让在场的人瞬间明白了他是谁。凭着这句口诀,加上他残缺的门牙和右肩的旧伤,这位传奇船工的身份终于被确认。当得知新中国已经成立,红军真的“打回来了”时,浑浊的泪水顺着他眼角的烂疮流下:“我就知道,你们肯定能成。” 后来,中央特地派人来慰问他,给他送来新衣和药品。问他有什么愿望,他却什么都不要,只说:“能再去大渡河边看看就行。”虽然视力未能完全恢复,但已能模糊视物。 当他被人搀扶着回到安顺场,看到河上已经架起了新桥,他摸着冰冷的桥栏杆,脚下就是当年拼命的水域,突然笑了:“当年要是有这桥,咱就不用拼命了。” 后来,萧华将军重走长征路时,专程拜访了帅士高,紧握着老人的手说:“你们才是大渡河上真正的英雄!” 帅士高始终是那个朴素的船工,家里堂屋挂着褪色的红军标语,珍藏着半块印有五角星的搪瓷缸。他的孙子也成了大渡河上的船工,驾驶着渡船,向游客讲述着爷爷和那段历史。 总有人觉得,英雄就该惊天动地。可帅士高只是个普通船工,他撑船不是为了留名青史,而是出于一种朴素的信念,这群人是好人,该帮。被奴役十七年,他没垮,因为心里有光;重见天日,他没索取,只惦记着当年的承诺。 帅仕高的故事,就是穷苦人的血泪缩影:在战火中冒死帮红军,却在乱世里吃尽苦头,最终,新中国的温暖给了他尊严,这叫人明白,一双手能撑起一支军队的传奇,也让历史刻下“民心即军心”的滚烫道理。 信源:《人民日报》——《大渡河船工帅士高找到》 央视军事频道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纪录片《说不完的长征》第三集 中国军网——《寻找大渡河畔的无名英雄》 《凉山日报》——《从奴隶到英雄——帅士高后代讲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