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 年,毛主席在北戴河游泳,偶然遇到一位老渔夫,老渔夫没认出毛主席是谁,还说没工夫陪他聊天,谁知毛主席竟拦住他说道:“多聊聊,多聊会儿我把你船上的螃蟹全买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4年,北戴河海面波光粼粼,秋意未浓,海水尚温,毛主席像往常一样早早下水,畅游于海天之间,他年逾花甲,却精神矍铄,身手矫健,在波涛之间自如穿行,仿佛整个人都融入了水的怀抱,这种畅快的自由感,是他在繁重政务之外最珍视的时刻。 正当他游得正起劲时,远远看见一艘渔船在海面缓缓移动,那是一条普通不过的小渔船,桅杆矮小,船身斑驳,船上一个身形瘦削的老渔夫正忙着收拾刚捕上来的螃蟹。 他头发花白,穿着打着补丁的粗布衣,神情专注地检查着网篓里的货色,似乎全然不知不远处的海水中正有人向他游来。 毛主席心里泛起了兴趣,他对基层群众的生活始终关切,这种没有安排、没有预设的接触,是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了解渠道,他加快了划水的节奏,径直向那艘渔船游去。 船上的老渔夫抬头见有人靠近,起初略显吃惊,但见是个穿着泳裤的老人,态度和善,也就没多疑,继续忙着自己的活计。 毛主席爬上船时,身上还滴着海水,没来得及擦干,便顺势坐到了船头,起初只是随口闲聊几句,从水温、风浪聊到打渔的辛苦,老渔夫虽然不甚热络,但还是有一搭没一搭地答着,他显得有些心不在焉,手脚却不停歇,时不时还望望太阳的方向,嘴里嘀咕着时间。 原来这一天他的收成不错,螃蟹个大新鲜,他想着趁着还活蹦乱跳,赶紧赶集去卖个好价钱,耽搁久了,不仅价格压低,卖相也差,一家老小还指着这船蟹换钱呢。 渔夫性子直,说话也不拐弯抹角,几句话就把想法道了出来,他不知道面前这个与他攀谈的老人是谁,只当是个有点闲情雅致的城里人,跑到海边游泳顺便想凑个热闹。 毛主席听明白了老渔夫的顾虑,却并不恼,相反他很理解老百姓为生活奔波的那份急切,为了不打断这次难得的交流,他开门见山提出,把船上的螃蟹都买下来,算作自己请老渔夫多陪他说说话的“报酬”。 老渔夫一听,愣了好半晌,直言这船螃蟹不少,卖起来得好几十块钱,意思是对方怕是开不起这个价。 此时毛主席身上自然是没带钱的,但他指了指远处正在岸边等候的随行人员,说可以让人来付款,绝不食言,几分钟后,果然有工作人员划着小艇赶来,从容地将费用结清。 老渔夫这才恍然发现,眼前这位“老头子”并非等闲之辈,谈吐间透出一种非凡的见识与气度,对渔民生活的种种细节也十分熟稔。 渔夫放下心来,不再急着走,话也就多了起来,他说到捕鱼的艰辛,说到近年天气反常鱼虾减少,说到村里人日子紧巴巴,也谈到了集体生产中的矛盾,谁家占了便宜,谁又嫌分得不公,哪家闹别扭闹得久,哪户怕参加互助组…… 这些零零碎碎的琐事,毛主席却听得极认真,他不时追问某些细节,或点头或沉思,将一切听得入心。 这场“以蟹换话”的偶遇,就这样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等到渔夫终于启程时,毛主席仍意犹未尽,他回到驻地,亲自吩咐将螃蟹蒸熟,还招呼大家一起品尝。 吃着吃着,他又将渔夫刚才说的几句牢骚重述一遍,反复琢磨,甚至当场提出某些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在接下来的政策推行中注意这些最底层的反映。 毛主席向来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可这次,他不仅是“调查”,更像是一次“捞真言”的过程,他用一船螃蟹换来了几个看似寻常、实则深刻的见解,也让老百姓的声音突破层层报告,直接传进了最高领导人的耳中。 这件事后来没有大肆宣扬,老渔夫甚至到走时都未真正意识到那位游泳的老人是谁,他或许只把这次偶遇当作生活中一个幸运的插曲,可毛主席却从中获得了难得的民情实感。 这种不设防、不作秀、不拘形式的方式,恰恰体现了他治国理政的独特路径,深入群众,从最普通的人那里,听最真实的声音,然后把这些声音,化为行动的指南。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