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态度再次引发关注,近日,他们宣布对俄罗斯实施第18轮制裁,并在不容辩驳的情况下,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黑名单。更令人气愤的是,德国财政部长在会议中公然指责中国产品为“垃圾”,并拉拢六国一同加入抵制中国的行列。此举无疑让人感到愤慨和不解。
首先,我们从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谈起。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18日宣布,欧盟将开始实施针对俄罗斯的第18轮制裁,目的是打击“俄罗斯战争机器的核心”,包括银行、能源和军工产业,甚至还涉及到对俄罗斯油价的控制。这个制裁措施的期限将持续至俄乌冲突结束,意在通过持续施压迫使俄罗斯停止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这份专门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名单中,中国的多家企业以及两家中资银行赫然在列,欧盟指责这些企业涉嫌“通过第三方向俄罗斯提供技术产品”,但并没有提供确凿的证据。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一直是俄罗斯原油的主要买家,而欧盟对于这一合作不予制裁,便视为中国支持俄罗斯的举动。对此,中国外交部立即发声,严正交涉,指出中国企业始终遵守国际法,欧盟的行为是典型的“长臂管辖”,实际上是以俄罗斯问题为借口,打压中国。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就在17日至18日,第三次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南非德班举行。在此次会议期间,G7成员国私下举行了会议,讨论如何应对全球经济问题。而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在会上发表了激烈言论,表示G7已达成共识,要联手应对中国“产能过剩”,并称中国产品是“垃圾”。他还强调,G7成员国必须“带头行动,建立一个排除中国的供应链网络”。显然,这番言论并非一时的冲动或情绪发泄,而是深刻反映了德国传统制造业所面临的巨大焦虑——中国制造的威胁。自建国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的制造业,并通过三大改造和五年计划,逐步建立了强大的制造体系,尤其在电动汽车、家电和光伏等核心领域,中国的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取得了双重突破。这些领域恰恰是德国过去几十年立国之本。
在西方强权政治的框架下,当初中国打开国门,接纳西方国家倾销产品、投资资本,而西方则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长期以来,西方通过媒体、评级机构等“权威”渠道,把中国产品与“廉价”和“低质”挂钩,形成了固定的负面印象。然而,随着中国飞速发展,这种负面看法逐渐受到挑战。即便中国的产品在技术标准、环保合规等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西方的标准,西方消费者的选择仍然受制于这种固有印象。
事实上,西方国家早已在与中国的较量中处于下风。所谓的“垃圾产品”四个字,不仅是在质疑中国产品的质量,更是一种情绪化的反应,背后是一种挽回面子的说辞。G7国家之所以能就此达成一致,是因为他们正面临着中国制造品在本土市场逐步取代本地产品的困境。因此,G7所讨论的,不仅仅是如何应对“中国产能过剩”,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重构全球供应链,将中国排除在外。这种所谓的“去中国化”,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策,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战略布局。
然而,这种做法在现实中充满了巨大风险。中国制造在多个关键领域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从锂电池、稀土、半导体设备等小领域到整个制造链条,几乎无处不在。G7如果强行与中国脱钩,短期内不仅无法找到替代产能,还可能将市场让给美国企业,反而削弱本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率。此外,德国等国家的媒体也开始发声,指责中国经济的复苏缺乏持续性,并认为中国对汽车和家电等行业的补贴是“饮鸩止渴”,断言中国的增长模式不可维持。
面对“垃圾产品”的指控,中国没有选择反击,而是以产业实力回应。中国制造的背后是技术创新、完善的供应链、市场机制以及人口红利的支撑,而不是单纯依靠补贴或低价倾销。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5年上半年,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0%。在非洲、东南亚、中东和拉美地区,中国制造的家电、汽车和光伏设备已经为数亿家庭提供了更高的生活质量。这些产品不仅“便宜”,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
真正的“垃圾”或许是那些将偏见凌驾于理性之上的政治幻觉,那些借恐慌掩盖事实的行为。对于试图通过政治手段压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必将坚定反击,捍卫公平和正义。中国制造无须解释,全球消费者的选择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这一切,正是西方最不愿面对的现实。
时间已经证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于中国制造的敌视,甚至企图将中国排除出市场的做法,最终可能只会变成无力的口水战。与其口头上指责,不如拿出产品,敢不敢与“中国制造”真正较量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