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27年,上海三大美人之一、国画家周炼霞结了婚,小日子过得挺甜蜜,谁知丈夫有次

1927年,上海三大美人之一、国画家周炼霞结了婚,小日子过得挺甜蜜,谁知丈夫有次出差后就没了消息,35年后,73岁的她收到一封信,抬头“炼霞吾妻”四个字让她瞬间泪流满面。

1927年,周炼霞在上海画坛已经小有名气。她专攻仕女画,作品《执扇仕女图》在当年的中华美术展览会上获得银奖。评委会评价她的画作“线条流畅,设色淡雅,人物眼神灵动”。   周炼霞出生于1908年,原籍湖南长沙。   她的父亲周咏霞是清末举人,母亲擅长刺绣。受家庭影响,她从小就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15岁时拜画家吴湖帆为师,学习传统工笔画技法。   在上海美专学习期间,周炼霞的才华逐渐显露。她的毕业作品《春闺梦》被学校收藏,这幅画描绘了一位少女倚窗远眺的情景。画中人物的衣纹处理细腻,背景的梅花若隐若现。   1928年,周炼霞在朋友的聚会上认识了徐晚蘋。徐晚蘋当时在上海邮政局工作,月薪45银元。他喜欢文学,经常在《申报》副刊发表散文。两人因为对诗词的共同爱好而熟识起来。   根据周炼霞晚年回忆录记载,徐晚蘋的信件内容多是讨论诗词格律,偶尔会在信纸边角画些简单的图案。这些信件后来大部分在战乱中遗失。   1930年春天,两人在上海愚园路的一家茶楼订婚。婚礼在同年秋天举行,地点是静安寺路的国际饭店。当时《申报》刊登了婚礼消息,称“画家周炼霞与邮政职员徐晚蘋喜结连理”。   婚后,周炼霞继续作画,徐晚蘋则负责处理她的画作销售事宜。1932年,周炼霞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作品48幅,其中《洛神图》被一位法国收藏家以200银元购得。   1935年,他们的儿子徐承宗出生。周炼霞为儿子画了一幅《百日图》,记录婴儿的模样。这幅画现存于上海中国画院,是研究周炼霞早期画风的重要作品。   抗战爆发后,周炼霞一家迁居到法租界。在艰难的岁月里,她靠卖画维持生计。当时一幅四尺整纸的仕女画可以卖到20银元,勉强够一家人一个月的开销。   1946年初,国民政府准备接收台湾。徐晚蘋因为熟悉邮政业务,被选派参加接收工作。2月15日,他从上海乘船前往基隆。临行前,他给妻子留下一封信,说最多半年就能回来。   徐晚蘋到台湾后,先在台北邮政管理局工作。他每周都给家里写信,信中详细描述台湾的风土人情。这些信件一直持续到1949年,之后因为时局变化而中断。   1950年,她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教授花鸟画课程。每月工资120元人民币,加上偶尔卖画的收入,生活还算稳定。   她开始尝试将西方绘画的光影效果融入传统仕女画中,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纺织女工》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1976年后,周炼霞回到上海,继续在美专任教。她培养了许多学生,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知名画家。学生们回忆,周老师上课认真,经常亲自示范笔法。   原来徐晚蘋在台湾工作到1970年退休,之后移居美国。他在洛杉矶的华人社区开了一家小书店,专卖中文书籍。这些年他一直在寻找与大陆联系的途径。   1981年5月,在朋友的帮助下,徐晚蘋的信终于寄到了上海。信中除了问候,还附有他这些年写的诗稿。周炼霞看到熟悉的字迹,想起了年轻时的往事。   经过一年多的书信往来和手续办理,1982年10月,74岁的周炼霞获准赴美探亲。她带着一些画作和儿子的照片,从上海飞往洛杉矶。   在洛杉矶机场,分别36年的夫妻终于重逢。据当时在场的朋友回忆,两位老人见面时都很平静,只是紧紧握着对方的手。随后他们在当地华人教堂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   周炼霞在洛杉矶去世后,根据她的遗愿,部分骨灰撒在太平洋,部分安葬在丈夫墓旁。她的画作和书信被儿子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