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嚣张了!”,2023年1月30日,黑龙江哈尔滨,某地铁站女厕,一名女子上厕所,发现一名6岁左右男童站在里面,便对他说“这是女厕,男孩不能进来。”万万没想到,男童的家长将女子堵住,扬言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必须道歉,双方发生激烈争吵。女子遭到男童家长辱骂,长达约30分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说,一个孩子,三岁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他长大了会是什么样,等他到了七岁,就可以知道他老了以后的样子。在大多数父母眼中,孩子再大,也还是个孩子,自己在家里怎么着都行,到了外边,别人说上半句,都是要跟他拼了的。
哈尔滨地铁站的女厕所里,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一名女子发现,一个看起来六岁左右的男童正独自站在未关门的厕位里。她便轻声提醒了一句:“小朋友,这里是女厕所,男孩不可以进来哦。”这句再正常不过的话,仿佛触碰了什么开关。
隔壁厕位猛地冲出一位女士,正是男童的母亲。她一把堵住女子的去路,开始了连珠炮式的辱骂,声称孩子的“心灵受到巨大伤害”,勒令女子必须道歉。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3到6岁是性别认知形成的关键期。一个即将上小学的孩子,对男女有别通常已有基本概念。更何况,男童未关门的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对公共空间里其他女性的冒犯,这不仅是社会共识,也是法律明文保护的隐私权。
即便家长有特殊不便,可这起事件中,孩子的父亲当时也在场。一个大城市的地铁站,难道找不到男厕所,或者连让孩子在女厕门口等几分钟都做不到吗?
男童的母亲并不在乎这些常识。她质问女子:“你为什么不跟监护人说?”她的意思就是说,是孩子犯错没错,可旁观者不该多管闲事。
当得知男孩已经6岁时,男孩母亲非但没有丝毫反思,反而更加歇斯底里,用粗鄙的语言进行人身攻击:“你农村的啊?6岁就他妈都上小学了!”
更火上浇油的是,孩子的父亲也赶来加入战团,对着女子怒吼:“他看你尿尿是怎么了?”夫妻二人一唱一和,叫嚣着“你妈一生生一窝,所以你才没有被好好对待”,并威胁“不道歉今天没完”。当女子试图录像取证时,男子还冲上来试图打掉她的手机。
整个过程中,最令人心寒的一幕,是那个被父母“保护”起来的男孩。在父母带着他离开时,他学着大人的样子,回头对着好心提醒他的女子,用稚嫩的声音进行诅咒。
这种行为,早已超出了道德谴责的范畴。在公共场所公然辱骂他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足以构成违法行为。而作为监护人,这对父母不仅没能引导孩子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反而为他的越界行为提供了最坏的榜样,这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失职。
他们需要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行政责任,也理应为自己监护不力给当事女子造成的精神伤害,进行赔礼道歉。
从“熊孩子”到“熊家长”,这起事件清晰地照出了当下一些家庭教育的巨大盲区。所谓的“爱”,变成了无底线的纵容和溺爱。家长们用自己的羽翼将孩子与社会规则隔绝开来,却没想过,当孩子长大后,社会并不会像他们一样无限包容。惯子如杀子,从来不只是一句老话。
教会孩子“男女有别”,不仅是为了尊重他人,更是为了保护自己。而维护公共空间的秩序,要求每个人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尊重他人的边界。
希望每个家长都能以此为戒,好好看待孩子的性别教育问题,只有家长和孩子都树立好正确的两性关系,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信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