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超短篇:懂车帝测试,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可以聊聊了。我之前说过:这是三场“大逃杀

超短篇:懂车帝测试,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可以聊聊了。

我之前说过:这是三场“大逃杀”。表面上,是品牌车型的PK;背后是辅助驾驶“脱管”后的生存战;而最终则是行业风向、消费者认知的买单。

几乎所有矛盾,都集中在品牌间的PK。懂车帝的测试标准、变量控制,过程完整性,操作手法,不断被网友截屏挑战、逐帧分析和质疑……

我们的横评去年做了:天津、武汉、驻马店、再战武汉、重庆、呼和浩特、北京,共7站的节目。因为涉及PK、排名,团队会尽最大的努力做好三件事:

1、更完整、更清楚的画面展示。

2、争议部分,操作有瑕疵的地方,会两次、甚至多次复现,并把结果展示出来。

3、如果当时不具备条件,我们会间隔时间再测。

这些“过程”,越清楚、越好,但受交通流量、各家系统标定不同。叠加我们的能力和资源有限,也不敢说能做好,只能尽力而为。

还有争议,也只能受着。

由于考点和路线连在一起,复现要花很多时间,有时候为了控制流量,我们只能在凌晨复现:

重庆站、考点1的无保护路口,某台车的减速可能被行人影响,复现在凌晨1点,路上没人的时候。

北京站、施工路夜考,晚上10点车流量依旧很大,无法判断减速是因为车流,还是障碍物,最后只能凌晨1-3点重拍的。

尽管如此,小鹏P7+的测试过程依旧有瑕疵,样片出来后才发现。

解决方案是:小鹏时隔三周后再去复现,本来是漆黑一片,再去的时候,路灯装好了。

怎么办呢?只能节目里实话实说,希望观众谅解,如果被喷,就受着,谁让你当时不够严谨呢?

好在我们的测试规模小,暂时还能吃得消。

而如果不是车型PK,比如今年4月点到点横评,讲车位到车位的差异部分,各台车的场景展示就没有刻意控制变量。

所以目标,会影响操作与呈现。

从懂车帝的节目呈现、结果来看、我理解的目标:是辅助驾驶“脱管”下的表现,是不接管的风险问题,是讨论边界问题。

我思考了一下,如果我做,大概率会展现边界“线”的上下两面。

既:什么情况下能过,什么情况下过不了;不会只放“过的”,也不会只放“挂的”。

但按照之前的经验,这种节目太理性,不会有大流量,这也是我们目前的现状——“没流量”。

内容为目标服务,不同人会有不同选择,受众和消费者,会有各自偏好,这就是社交平台的现状。

单看辅助驾驶的生存之战,这期节目输得很惨,有人会说:某款车表现很好啊。

你怎么知道,如果改变某个设定,某个因素,某款车还会好呢?

我不是说测试作假。而是整场考试,对考题的设定,对临界点的选择非常专业,我猜主创团队里,有做过量产和测试的人,知道临界点在哪,知道它一定会撞。

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系统有ODD边界、有临界值。你了解它的临界点,结果展示的也全是临界点。结果是错的吗?不是。但总感觉怪怪的。

这就好比:学的是C1驾照,考试的时候,用的是加长的公交车,挂科是一定的。

让我五味杂陈的是:这些边界问题,现阶段就是辅助驾驶的命门,行业在努力解决,长尾问题在减少,但依旧有,还需要更多时间。

所以这个测试好的一点,是给滥用辅助驾驶的人浇了一盆冷水;它不好的一点,是否定了这个行业,为安全所做的努力。

拿“消失的前车”举例,它是最难的,它并不简单。

多数情况下,当前车发现静止障碍物和故障车时,只要条件允许,发现就是发起变道的节点。

我知道有人会杠,所以请注意,说的是静止物体。如果是缓慢减速的故障车辆,对后车来说,反应窗口就要好很多。

所以这是一个极限的、长尾的场景,也就是所谓的corner case。

行业为了解决这个极限场景,开发了一个叫AES的功能,在安全前提下,通过紧急转向,控制车身运动,来避免突破物理极限,无法避免的碰撞。

但这个功能执行有一个前提:叫“让速不让道”,在左右都没有变道条件的情况下,功能不会触发。

在懂车帝的测试里,左侧是连续、高速、小间距通行的车队。

即便车队中的司机发现,右侧有故障车,他车需要变道避免风险时,也没有任何同理心,没有让出丝毫的空间,没人减速。

所以,AES在这个假设的场景里,被直接BAN掉了。

我特别怕某个不懂自动驾驶的老板,看完这个测试后,会痛骂花了百万预算,占用大量工程和数据闭环资源,主张开发AES功能的负责人:

“你们这群废物,懂车帝的测试都过不了!”

这是在用1%的长尾场景,否定一个有价值的主动安全功能。

我觉得更好的处理方式,是展示AES能够解决的场景,同样展示它搞不定的场景,就比如:这个连续车流。

告诉大家AES概率,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该接管要果断接管,别去赌。

但这样的节目谁愿意看呢?

或许只有更惨痛的失败,才会让人警醒?

只是,那些在滥用辅助驾驶,开车睡觉的人,会相信这期节目吗?

他们可能还会睡觉。

而那些本来就很守规矩的, 会不用辅助驾驶吗?

他们会更认可自己的做法。

而没用过辅助驾驶,打算尝试的新用户,会怎么看待这个功能呢?

尤其是长辈,会跟他们怎么说。

我不知道,如果你是这类用户,来评论区里聊两句吧。

最近几天,我问了很多做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朋友:如果是L4,是萝卜快跑、是小马智行、是文远知行的Robotaxi,跑同样的测试,结果会是什么呢?

每个人的回答会不同,但大家都认可一点,“菜”只能多练。

因为自动驾驶人、自动驾驶行业所为之追求的:就是让我们的汽车更安全,在这个终极目标到来之前,任何测试都是渺小和苍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