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冯徳莱恩在中欧峰会结束后发文说,欧洲和中国都是“全球经济重量级”经济体,中欧关系

冯徳莱恩在中欧峰会结束后发文说,欧洲和中国都是“全球经济重量级”经济体,中欧关系具有“全球性意义”,必须要有利于双方,有利于中欧人民和企业,欧盟要和中国“共同塑造未来”。   欧洲要求中国解决“市场准入、产能过剩和出口管制”等问题,这有利于加强双边关系。   不过,她在日本访问时强调说,欧洲与日本是“亲密的伙伴和值得信赖的朋友”,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也就是“公平、开放和尊重规则”。   冯德莱恩的表态,本质上是在经贸利益与价值观外交之间找平衡,只是这平衡术玩得略显生硬。   中欧峰会桌上,7800 亿欧元的年贸易额是绕不开的数字 —— 这相当于欧盟与日本贸易额的 5 倍还多,中国市场贡献了大众汽车全球 40% 的销量、西门子 1/3 的营收,这些实打实的利益让她不得不说 “全球经济重量级要共同繁荣”。   但转头提到的 “市场准入、产能过剩”,就显露出算计:德国博世在苏州的芯片厂能自主生产 7 纳米设备,中资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时,欧盟却以 “国家安全” 为由否决,这种 “单向开放” 的操作,像极了只许自家船进港、不许别家船靠岸的码头规矩。   所谓 “公平贸易”,在具体领域更见矛盾。中国光伏组件占欧洲装机量的 80%,去年帮欧洲把电价压降 20%,可欧盟还是将反倾销税提至 21%。   反观欧洲汽车,大众、宝马在华年销量超 400 万辆,利润比本土高 30%,却没人提 “市场失衡”。   这种差异,说到底是利益优先于原则 —— 需要时就认 “经济伙伴”,碍事了就拿 “规则” 当盾牌。   欧盟去年通过的《反胁迫工具法案》,条款中光伏、稀土、电动汽车等领域直指中国,可这些领域恰恰是中国对欧供应的关键环节,这种针对性,明眼人都能看出指向性。   到了日本,“共同价值观” 成了主旋律。冯德莱恩强调的 “公平、开放、尊重规则”,在具体案例中却有另一副面孔。   欧盟与日本推进的 “稀土供应链替代计划”,折腾三年成本仍比从中国采购高 4 倍,日本企业不得不通过第三方渠道继续进口。   而面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欧洲虽有渔民因辐射检测损失 12 亿欧元订单,却鲜有公开批评,这种 “规则弹性”,说到底是价值观让位于现实利益。   中国对欧农产品进口关税降至 9.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12 个百分点,西班牙火腿、法国红酒在华销量年增 20%。   欧洲却对中国香菇、茶叶设限,理由是 “农药残留”,可欧盟自己的奶粉在华检出问题时,召回效率远不及本土。这种标准双标,让 “公平” 二字打了折扣。   其实中欧经贸的相互依赖早已是事实:中国光伏组件帮欧洲度过能源危机,欧洲汽车、化工产品支撑着中国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冯德莱恩的表态,一面是想保住对华贸易的红利,一面又想在价值观上与日本等捆绑,这种矛盾背后,是欧盟在经济现实与地缘政治之间的摇摆。   只是贸易数据不会说谎 ——7800 亿欧元的往来里,藏着的是 200 万欧洲就业岗位、无数企业的生存根基,这些比任何 “共同价值观” 的口号都更有分量。